背后隱藏三大漏洞
記者調查發現,52.35%的公攤系數背后,暴露出從法規到監管的真空和漏洞:一是商品房合同關于公攤面積的內容亟待規范;二是對公攤面積缺乏上限規定;三是對于酒店式公寓沒有明確界定。
記者翻看了幾十份貴賓首府項目的商品房合同,發現其中都藏有陷阱:每份都僅標明建筑面積,對套內面積、公攤面積等都未填寫,也絲毫未提及公攤系數。而作為合同附件的《公共部位與公用房屋分攤建筑面積構成說明》對于公攤部位的界定語焉不詳,讓人越看越糊涂。
北京市隆安律師事務所房地產專業律師尹富強認為,一些開發商利用公攤面積做文章已成為“潛規則”,公攤面積不明確、測繪結果不公開,讓買房人多年來難以明白消費。相應職能部門應通過政策、法規等措施,揭開公攤面積的“潛規則”。
就公攤面積上限的問題,記者也查閱了相關法規,發現確實沒有明確規定。記者就此專門詢問住房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玨林,他聽到52.35%的公攤系數,第一反應是“太高了”。住房城鄉建設部負責房地產交易與產權管理的一名工作人員表示,我國相關法規就公攤面積僅制定了測算標準和原則,由于項目各不相同,沒有對上限進行規定。
對酒店式公寓的界定同樣如此,由于缺乏具體法規,地方政府在管理酒店式公寓時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徐懷章向記者表示,由于不清楚酒店式公寓的性質,政府在管理上面臨難題,酒店式公寓以后的經營也存在隱患。而當前棘手的問題是,如何給酒店式公寓發放房產證,“現在還需進一步協調”。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