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彬。西安警方供圖
大盜
有證據證實,至少在2004年5月12日,楊彬已從最貼近墓室的第七天井進入了這座陵墓。
楊彬,1965年生于西安,父母均是陜棉十廠的普通工人。1986年,從一所技校畢業后,楊彬進入西安電影制片廠工作。1992年至1995年,辭職后的楊彬在小寨附近開了一個小服裝店。
陜西歷史博物館就坐落在小寨地區。作為六朝古都的體現之一,陜西歷史博物館匯集了秦漢唐時期的大部分珍品,為國內頂尖博物館之一。師小群1983年退伍后來到博物館工作,為了補上工作所需的文物知識,他看遍了這里的每一件展出文物。
和師小群一樣,楊彬也看完了這里展出的每一件文物,但卻分道而行。
1995年起,楊彬就開始失業,他將所有的注意力都轉移到了文物上。警方抓獲楊彬時發現,在楊彬的電腦和書柜里,國內出版的有分量的文物資料,幾乎都在這里分門別類地擺放,師小群的一篇論文也在其中。
依行內分法,盜墓活動的全班人馬統稱為“一鍋兒”。“鍋”里,級別最高的為“掌眼”,其不僅具有尋找古墓、鑒別文物的能力,還是墓內文物的初級收購商;其次是“支鍋”,負責籌措盜墓所需的資金、設備等;此外,還有“腿子”和“下苦”,前者是盜墓活動中的技術工,后者則是農閑時分的普通農民。
楊彬是業內聞名的“掌眼”。盜竊石槨時,為了掌握第一手文物,他還直接充任了墊資的“支鍋”角色。
司法材料稱,2004年5月12日這一天,楊彬進入墓室拍了照片,之后開始尋找買主。此后的2004年6月至2005年5月,楊彬等20余人先后5次進入唐陵,先是將重達27噸的石槨吊到15米高的地面,后將墓室中沒有損壞的5幅壁畫揭走。
20余人中,有兩人為專業的“支鍋”,其中一人來自附近村莊;其余五六人為專司盜墓的“腿子”,剩下的是“下苦”。楊彬只認識其中幾位。他不需要認識他們,因為每年的秋冬兩季農閑時,西安周邊等待“支鍋”召喚的“熟練工”,要多少有多少。
楊彬與他們約定,兩位“支鍋”每人25萬元,其余“腿子”和“下苦”一共100萬元。此外,揭一幅壁畫,1萬元。與之相對,西安的人均月工資約為2000多元。
重達27噸的石槨吊到15米高的地面,再運送到50米外的大路上,動靜自然不小。楊彬動用了各類車輛七八輛,耗時數晚。
貞順皇后墓位于西安市長安區龐留村西側50米處,聽到動靜的村民試圖接近這個奇怪的隊伍,但被嚇回。有人問,干啥呢?對方答,上菜地。再問,晚上來菜地干啥呢?對方厲喝,回去!
該村村民的記憶里,大冢已被盜多次。這邊一報警,墓邊的人就撤了,有人認為,他們竊聽了村里的電話。破案后,這個謎底稍稍解開。楊彬的團隊中,有專人在派出所和分局門口守候,發現警方出動,就趕快通告。
石槨出土后,當天下午就被發往廣東,后經香港轉運美國。這創造了一個紀錄——迄今為止,體量最大、重量最沉的文物走私出境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