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如何才可打牢?
如果不能遏制財富向少數富裕階層過度集中,不僅會增加貧富間的差距,也不利于中產階層的成長與發育
在社會學家看來,中產階層是社會的中堅,是促消費、擴內需的主體,是承載現代文化的主角,一個社會應當有60%—70%的人口屬于中產階層,這樣的“橄欖型”社會才會穩定、健康。
那么,實現這種理想,路還有多遠?
壯大中產階層,首先要讓他們至少不必為生計發愁,具備階層晉升的精力與能力。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認為:“在收入分配改革中,必須將控高、擴中與提低協調進行。” 中低收入者主要依靠勞動獲得收入,因此“提低”最重要就是擴大就業。此外,還需要大力鼓勵創業,發展能增加中等收入人口和能增加就業的小企業,以改善創造和分配財富的結構,讓更多“小老板”成為中等收入者的有生力量。
“直接減稅能有效增加人們的收入。”在北京某事業單位工作的王先生說。他已工作4年以上,6000多元的月薪聽起來還不錯,但房貸、孩子教育、贍養老人,處處都得花錢,如果不是省吃儉用,一不小心就能成為月光族。“收入就這么點,每年還要交納近萬元的個人所得稅,心里能舒坦嗎?”王先生說。
對于有專家認為“無論在財政領域還是調節分配的領域,調整個人所得稅能發揮的作用都不是太大”的觀點,王先生并不認同:“我們的每一毛錢都是辛辛苦苦賺的,每一筆錢都有它的用處,怎么能說作用不大呢?”
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報告,1990—2005年,我國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例從53.4%降到41.4%,降低了12個百分點。企業利潤的大幅增加,在相當程度上以職工的低收入為代價。
進行收入分配改革,“限高”這一環節不可忽視。楊宜勇認為,如果不能遏制財富向少數富裕階層過度集中,不僅會增加貧富間的差距、產生不同階層的矛盾與沖突,同樣也不利于中產階層的成長與發育。要調整不合理的高收入、清理灰色收入、打擊非法收入。
壯大中產階層,需要為他們減負。事實上,很多中產的絕對收入并不低,以北京為例,月薪5000元—20000元的人群不少。但是,這些人的生活壓力同樣不輕。一旦遭遇住房、教育、養老等任何一個問題,“中產”們的腰包就迅速縮水了。專家認為,政府在二次分配方面應該發揮更大作用,通過發揮財稅政策的收入轉移作用,確保財政的公共性和滿足教育、社保、公共衛生等方面的發展目標。
壯大中產階層,還要培養好后備軍。近兩年,剛畢業的大學生就業困難,很多流入“蟻族”。必須創造就業與創業的公平環境,通過公正的機制保障公平競爭,疏通人才向上流動的通道;再者,還要通過進一步完善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為低收入群體改善生活、改變命運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提供與貢獻相匹配的收入、與勞動相對等的報酬,讓“蟻族”也擁有放飛理想的機會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