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小的菜籃子
——消失的城郊菜地
今天我們來關注老百姓的菜籃子,根據農業部統計,進入6月份以來,國內蔬菜價格已經連續十周上漲,漲幅達到30%。9月2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促進蔬菜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的通知》,明確指出,目前部分大城市蔬菜自給率過低,容易導致蔬菜價格大起大落。這些大城市為什么自己滿足不了蔬菜供應?嚴重依賴外地菜又會給菜價帶來什么影響呢?我們來看看記者在杭州的調查。
這里是杭州蔬菜批發交易市場,也是杭州市蔬菜流通的大本營,每天凌晨是整個市場交易最繁忙的時候,一輛輛滿載蔬菜的大貨車整齊排列,停滿了整個市場。值得注意的是,市場里幾乎所有的大貨車都掛著外地牌照,近的有湖北、江蘇,遠的有黑龍江、河北、山東等等。這些司機操著各地的方言告訴記者他們來自不同的城市。
杭州蔬菜批發交易市場商販
蔬菜商販:外地的外地的。
記者:哪兒的?
蔬菜商販:山西的。
蔬菜商販:張北的。
記者:這菜是那兒拿過來的?
蔬菜商販:山東沂南的。
記者隨意詢問了十幾輛大貨車車主,得到的答案無一例外:車上拉的都是外地菜。這位批發商從2004年這個市場開放,就一直在這里做生意。他告訴記者,只要看一眼,他就能分辨出哪些是本地菜,哪些是外地菜。
杭州蔬菜批發交易市場商販
蔬菜商販:這個三輪車上拉的基本就是本地的,大車拉的都是外地的,像我們這都是外地的。
記者注意到,在繁忙的市場中,確實有些人力小三輪車在大貨車的縫隙間穿梭,車上拉的是本地產的小白菜、空心菜等葉菜類蔬菜。記者在市場里停留了將近3個小時,發現來送菜的小三輪車總共也不超過20輛。而大貨車每天至少一百輛,三輪車載重最多1千斤,與背后動輒載重30幾噸的大貨車相比,三輪車顯得非常弱小。
杭州蔬菜批發交易市場副經理韓大雄
韓大雄:外地菜占到70%左右,本地菜占到30%,本地就是一個葉菜,加上蕭山區的蘿卜。
蔬菜批發市場副經理韓大雄告訴記者,目前在這個市場上,每天蔬菜的總成交量為2700噸左右,其中有2000噸都是外地菜。
韓大雄:本地菜原來占70%,外地占30%,現在反過來了。我們剛工作的時候外地菜很少的。
在市場里轉一圈,記者見到了內蒙古的土豆、甘肅的娃娃菜、山東的黃瓜茄子、東北的西紅柿,河北的蘿卜和大白菜。這些菜不遠千里從產地來到杭州,一次一次的“大遷徙”要耗費多少成本呢?一位拉著三十幾噸蘿卜從河北來到杭州的批發商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
蔬菜商販:我們在那(河北)包地3000多一畝,一畝產6000多斤,劃多少?劃5角多,4角多起步的。冷庫費一天1000,你發不發這一天就是1000塊錢,運費現在抬得老高,運費現在漲到500一噸,去年300一噸,代收費,還有小工、袋子,都要加上去,到了這7毛多了現在。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經過長途顛簸,每斤菜在路上消耗的成本在2毛到4毛不等。
蔬菜商販:拉到這里加上冷庫,運費一斤得加四毛錢。
蔬菜商販:平攤到一斤上成本要加兩毛五到三毛
而有些菜在流通過程中消耗的成本,甚至超過了蔬菜本身收購價。像這車山西運過來的圓白菜,在當地的收購價是每斤一毛五,運費每噸500元左右,加上冷庫費用,人工費用,成本平攤到每斤菜上是三毛錢,達到了菜價的兩倍。而從路途更遠的甘肅、內蒙古、甚至海南運來的外地菜,運輸成本就更高。
蔬菜商販:走過來要48小時,兩天,這一車光運費就要15750,加上別的,兩萬多點,三萬塊錢吧。
剛才這一番調查,讓我們對菜價為什么居高不下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外地蔬菜千里迢迢運到杭州,油費、車費、過路費加上大量損耗,本來很便宜的蔬菜成本翻了幾番,最終都得由消費者來買單。用句俗話說,這真是把豆腐盤成了肉價。從氣候條件來看,杭州正是適宜種植蔬菜的地區,可為什么偏偏要舍近求遠,大量購進外地高價菜呢?
記者: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杭州城郊的一塊農田,現在您可以看到,這里滿是齊腰深的荒草,而放眼望去大概十多米的面積當中,您能夠看到的也都是荒草要高過秧苗。剛剛從村委會我們了解到,本村擁有700畝這樣的農田,以往一直是用于蔬菜和水稻的種植。而在明年這700多畝農田將全部用于其他用途的開發,這個村子里的900多位農民也將搬進高樓,結束他們的農民生活,而以往在田間地頭勞作的日子也將一去不復返了。
不遠處正在荒草叢中忙碌的王阿姨告訴記者,她家原有三畝菜地,種了十幾年菜,原來每天至少可以賣100斤左右,自從去年這塊田被征用后,她就沒法再大面積種菜了。現在,趁著這塊田還沒最后開發,王阿姨辟出這一小塊地,種的蔬菜剛夠自己家里吃,一斤能賣的也沒有了。
菜農王阿姨
王阿姨:明年沒有地了,拆遷馬上要拆了,房子都要搬到那邊,很高的房子里去,他們還要造呢,還有好多呢。
在王阿姨的菜地向西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幾棟高樓在這片原本空曠的土地上拔地而起,遠處的挖掘機還在繼續平整土地,記者了解到,兩年前這個村子的房屋和菜地一同被征用,高樓所在的位置原來就是農民的菜地。而用不了多久,王阿姨開荒的那塊菜地也會建起高樓,變成現在這里的樣子。
在杭州城東北方的一個村子里,得知記者是來調查菜地情況,熱心的村民們不約而同地向記者介紹起村子里的一個公園。2003年以前,這里還是一片綠油油的農田。
村民:一直到那個鐵塔,中間高的鐵塔那一片,都是農田。
有著相同感受的不止是村民。周華民是杭州蔬菜批發交易市場的業務二部經理,早在84年以前,蔬菜批發市場還是國有性質時他就一直跟菜農菜地打交道。現在他一直負責市場內本地菜的管理。對于城郊菜地的變化,周華民深有感觸。
周華民
我們筧橋村以前有八百多畝土地,現在一百多畝,都是搞企業,國家征用,城市需要,沒辦法的。龍口鎮以前好幾千畝,現在基本上沒有了,火車東站開發起來以后基本沒有了。
除了種植面積不斷減少,菜地還呈現出越來越向遠郊遷移的趨勢。浙江金華的盛旭洪在杭州承包土地,種了八年的菜,他親身經歷了菜地不斷向外遷移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