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均平是蕉嶺村務監事會制度的具體推行者。
他介紹,監事會由村民代表會議民主推薦產生,由本村的老黨員、老干部、縣鎮人大代表等老模范組成(簡稱“三老”)。村干部及其配偶、直系親屬和村財務人員不能進入監事會。
在學術領域,“蕉嶺模式”被認為解決了農民民主監督的幾大難點:
監事會成員由縣、鎮紀委“撐腰”并指導培訓,解決了村民想監督但不敢監督、不知怎么監督的難題;
其次,“三老”在農村有一定威信,這些人普遍有責任心和公益心,敢于監督,能把監督落到實處;
再次,監事會對村務管理進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監督。監督的內容包括村務公開、財務收支、重大事項、政策落實、意見處理等,為村莊構建了一套防腐監督機制。
媒體報道認為蕉嶺模式“復活了鄉紳力量,實現農村三權分立”,還有媒體稱其“搭建了新型民主監督平臺”、“探索了基層權力制衡格局”。
2009年11月,第五屆“南方農村報·中國農村發展論壇”選擇在蕉嶺召開。“蕉嶺模式”被與會專家肯定。
甚至有媒體報道,蕉嶺模式還帶來農村信訪量明顯減少。
對于信訪減少一說,劉均平未予證實。
“這只是我們的理想期待,實際還有很多困難。”劉均平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