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提出,要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進一步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逐步使中國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
目前,作為中國居民收入主要渠道的工資收入,在生產要素中的分配比例偏低,僅占企業運營成本的不到一成,遠低于發達國家。居民收入占國民總收入比重連年下降,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純收入增長遠遠落后于人均GDP增長。收入水平嚴重制約了中國居民消費能力的擴大。
“如果經濟增長的成果不能體現到居民的消費增長上,不能切實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這樣的增長就只能是見‘物’不見‘人’的片面增長,從而與‘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背道而馳。”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夏業良說。
《建議》提出,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著力提高城鄉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強居民消費能力。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今年9月在第五屆APEC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上講話指出要“實現包容性增長”。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社會正經歷人均GDP由3000美元向更高增長的階段,消費正處于結構調整和升級步伐加快的時期,擴大消費大有可為。
“未來中國消費結構的轉型,主要特征就是降低食品等生存消費的比重,提高家庭設備、通訊交通、文化娛樂等發展和享受消費的比重,從而大幅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夏業良說。
《建議》提出,要發展新型消費業態,拓展新興服務消費,完善鼓勵消費的政策,積極促進消費結構升級。
目前中國依然處于“消費抑制階段”,即經濟高增長、居民高儲蓄和低消費共存。只有消除了抑制消費的因素,居民最終消費的潛力才可能得到釋放。
分析人士表示,未來在擴大內需方面采取的措施應包括:普遍較快提升居民收入、加快城鎮化進程,逐漸完善教育、住房、就業等社會保障體系等。
金融危機暴發后,中國采取了提高職工最低工資標準、養老金標準、“家電下鄉”“汽車下鄉”以及發放居民消費券等措施,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居民收入,改進消費結構、有效擴大內需、促進經濟方式轉變。
亞洲開發銀行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表示,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是“調低、擴中、限高”的收入分配調整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此外還應逐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減輕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穩定他們的消費預期。
《建議》提出,要促進投資消費良性互動,把擴大投資和增加就業、改善民生有機結合起來,創造最終需求。
今年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1029億元,同比增長18.3%。中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總收入15756元。
收入增長有效推動了中國城鄉居民消費的升級換代。家電、交通和通訊類產品的消費已向農村居民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