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宏觀政策調整的走向
未來形勢看,由于地方換屆以及“十二五”規劃將要開局,地方的投資熱情高漲。再加上如果節能減排的硬性指標在2010年底完成,2011年上半年可能有所放松,這些因素,都可能會導致經濟較快增長,并帶來通貨膨脹與資產價格上漲的壓力。鑒于當前增長基礎逐步穩固,通貨膨脹預期不斷加強,我們認為未來政策調整的方向將是進一步推進宏觀政策的正?;?,管理好通貨膨脹預期,突出結構調整以及注重增長的內生動力。
貨幣政策正?;收;?。巨量的貨幣投放會導致很多宏觀風險。
一是通脹壓力,2010年10月份的通貨膨脹率已經達到4.4%,2011年的通脹率或許還會高過2010年。
二是資產價格風險。目前的房價居高不下,盡管與很多因素有關,但貨幣投放過多以及利率較低卻是不可回避的原因。
因此,未來控制信貸總量,逐步提高利率,使貨幣政策趨于正?;?,將是重要的政策選擇。比如,可以從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轉向穩健的貨幣政策。
結束“拉鋸戰”,旗幟鮮明調結構。現在市場上對于能否將結構調整“進行到底”還在打問號,地方上也在猶豫不決。這個時候,決策部門就要明確態度,即為了調結構,可以犧牲一點增長速度。這個確定的預期,堅決的態度,有利于上下一致行動起來,并使社會各方面做認真充分的準備,較快實現結構調整。否則,如果各地三心二意,各方面只做權宜性的、應付性的對策,調結構將不會有實質性的進展。
注重擴大內需,突出供給管理。未來而言,面臨外部需求的萎縮,擴大內需仍是我們的重要戰略。但同時,要更加注重供給管理,特別是提高供給面的結構與效率。這就要求:
第一,調結構應從優化投資結構入手。投資結構是抓手,它會帶動產業結構與需求結構的調整。
第二,推進價格和財稅改革,提供有利于結構調整的激勵機制。
第三,打破壟斷,增加有效供給。
減弱政府性驅動,增強內生增長動力。鑒于政府性驅動存在的問題,未來中國增長要更多依賴內生性增長動力,即鼓勵民間投資。為此,中央出臺了“新三十六條”以及后來的實施細則,這對于促進民間投資非常關鍵?,F在的問題在于如何將這些細則真正落實到位。
來源:半月談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