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亞運會募集到贊助金額30多億元,寫下了亞運史上最耀眼的成績。這個數字僅相當于北京奧運會市場營銷所獲收入的七分之一左右,但已是上屆多哈亞運會的五倍之多。
數字的對比反映了歷屆亞運會市場開發的艱巨性。作為一個規模巨大但影響力相對有限的洲際運動會,亞運會這塊招牌既不能同奧運會相提并論,也無法與頂級單項職業賽事比肩,因此難以吸引實力雄厚的跨國企業。
廣州組委會以創造性的工作頂住金融危機寒流制造了奇跡;但專家認為每一屆組委會的努力只是一時之道,要脫胎換骨,亞運會得像奧運會那樣打造一塊“金字招牌”。
亞運贊助無奈“本土化”
由于無法吸引歐美發達地區電視觀眾,亞運會難以憑借出售電視轉播權獲得大頭收入,據廣州亞組委市場開發部介紹,企業贊助費占組委會收入的絕大部分,門票和相關產品開發等其他收入只是個零頭。這更加重了市場開發的壓力。
廣州亞運會有創紀錄的近50家贊助企業,但多為廣州本地企業或大企業在廣州的分支機構。第一層級7家頂級合作伙伴,也只有韓國三星一家算得上“國際大牌”,且三星本身是亞奧理事會合作伙伴,連續贊助了多屆亞運會。
國際知名品牌少,國內知名品牌也不多。廣州頂級合作伙伴中的唯一一家體育服裝類民企是361度,而國內頂級體育服裝品牌如安踏、李寧則以贊助中國奧運代表團或國家隊來搭上“亞運車”。阿迪達斯、耐克等國際品牌寧可常年贊助某些單項國家隊或聯賽,也沒有選擇亞運會。
亞組委市場開發部部長方達兒透露,他們曾聯系過可口可樂公司,但未能談攏。相比較之下,還是本土企業更“實惠”。
他說:“本土化是近幾屆亞運會的常態,多哈、釜山亞運會都是如此。”上屆多哈亞運會有4個最高層級的贊助商,除三星外,其余全是本土企業。
組委會“孤軍”不易 OCA需擔責任
國內知名體育賽事運作專家、上海體育學院教授劉清早認為,廣州組委會市場開發成績斐然,但“本土化”說明了亞運自身的局限性。他指出造成尷尬局面的關鍵是,“亞運會品牌的建構還未獲公認,這個問題應該由亞奧理事會(OCA)承擔”。
亞運會作為一項大型綜合性賽事,贊助門檻不低(頂級合作伙伴為兩億元),但品牌的市場價值卻不高。考慮到投入產出比,真正市場化的企業自然望而卻步。
廣州市場開發創佳績的一大原因是“國企關鍵時刻站出來”。本屆亞運會7家頂級合作伙伴中大型國企過半,其中廣汽一家就拿出6億,占全部贊助額度的五分之一。對于國企“扎堆”的現象,劉清早認為既體現了國企回報社會的義務,其中也不乏政府引導,但大型賽事或活動,“真正的市場吸引力應該在于品牌”。
廣州亞運會是OCA首次“讓渡”全部市場開發權給舉辦城市。對這個“創舉”,劉清早贊揚廣州在非常情況下采取非常措施的獨創性,但認為OCA不該當“甩手掌柜”。“這說明OCA沒有把亞運會作為一個品牌來經營,品牌不是一個簡單的符號。奧運會成為全球最大的品牌,是IOC(國際奧委會)多年精心培育的結果,這并非也不該是歷屆奧運舉辦城市承擔的工作。”
劉清早表示,如延續各屆組委會各自為戰的局面,亞運會收益就沒有保障。“雖然這屆市場開發拿到30億,那下屆呢?”
亞運要學奧運TOP計劃
他進一步解釋說:“亞運會當前的局面是誰承辦,資源和效益就歸誰,但風險也全歸承辦方,這是危險的。應該是各參與方分擔風險,共享利益。”
北京奧運會直接收入(213·63億元)中最大的一部分并非組委會的創收,而來自IOC開發的市場收入和電視轉播權收入中按協議分配給舉辦城市的部分,約占總收入的四成。
IOC的市場開發主要是TOP(奧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計劃。這個計劃和電視轉播權出售,是一度舉步維艱的奧運會目前能保證穩定財源的兩大手段。TOP計劃實現了IOC、奧組委、國家(地區)奧委會和贊助商多等多方奧運參與者的資源共享,并通過具體詳細的分成規定,合理保證了各方利益,分散了各方風險。劉清早認為,亞運會需學習奧運會,建立以TOP計劃為代表的梯級贊助結構,這可以極大減輕舉辦城市的壓力。
市場開發和品牌構建相輔相成。劉清早說,奧運會已走上了可以直接盈利的路,但亞運會還需要漫長的過程。OCA該制定一整套詳細計劃,不光是市場開發,還應包括文化傳播、青少年教育等多個方面,“把亞運會作為一個品牌來建設”。
來源:新華網(記者 李麗 陳冀 賈文軍)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