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導”,這個曾經被社會十分尊崇的稱呼,在清華將僅僅意味著一個高校的普通工作崗位。清華大學近日決定全面取消博士生導師評聘制度,全校副高職稱以上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教師,均具有博士生指導資格。這意味著,只要是副教授以上的教師都有資格成為博導。博導光環的黯淡意味著什么?這一舉措是否會影響博士生的培養質量?
博導不再是一個特殊的資格,只是一個工作崗位
對普通公眾來說,“博導”不僅是學術榮譽的象征,更是一個顯赫社會地位的標志。很多教授都會在名片后鄭重印著“博士生導師”的頭銜。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高策理表示,在改革后的清華,博導只是一個工作崗位,不再是一個特殊的資格,更不是教授之上的更高的職稱。能不能當博導,關鍵看教師有沒有能力指導學生。
高策理告訴記者,此次推出的新舉措的主要內容包括:改革創新導師選聘制度,全體副高職稱以上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教師均具有博士生指導資格,全面取消博導評聘制度。此外,清華還將改變過去一般副教授以上才能帶碩士生的慣例,允許特別優秀的講師帶碩士生。
事實上,博導的改革并非剛剛開始。高策理介紹,從2004年前后開始,清華在部分院系中試行評聘優秀的副教授做博導,通過幾年的試點探索,截至目前,清華已有招收博士生資格的副教授100多人。
今年下半年新舉措開始實施后,全校1000多名副教授都有機會招收博士生,加上教授,清華擁有招博士生資格的教師,數量將達2500人,比原來增加近一倍。而目前的博士生規模是每年1400人左右,這意味著,取消博導評聘后將出現“生少師多”的局面,導師只有靠自身的科研優勢、教學水平等才能招到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