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去行政化的現實努力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院院長勞凱聲告訴記者,我國的博導制度開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初,當時剛剛建立學位制度不久,不僅符合博導條件的教師很少,而且博士生招生數量也很少,有關部門優先選拔少量教授擔任博導。此后,教授當博導成為慣例延續下來,并逐漸形成一個博導階層。博導成為高校教師榮譽和地位的一種象征。
勞凱聲認為,博導評聘制度的改革并非僅僅清華一所學校。近幾年,國內多所高校都進行了相關的探索,總體來說,實踐效果是積極正面的。
北京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學博士劉林說,長期以來,我國的博導主要局限于教授,而按現行體制,從助教成長為教授需要十五年到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所以從整體上看,我國博導群體的年齡偏大。清華此次推出的舉措有利于結構優化,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
在肯定清華的舉措擴大校內博導人員選擇面的同時,劉林建議,還可進一步把目標投向校外,在社會上更廣范圍內選聘博導,或由校內外專家共同組成博士生導師組,將更有利于培養高水平拔尖創新人才。
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劉明利結合北大的實踐說,北大從2004年開始評聘優秀的副教授獨立指導博士生,后來又在多個院系試行講師做博導,這些改革舉措有利于加強博導間的競爭,增強教師隊伍活力。“此外,也帶來一些觀念上的變化,大家對博導這個職位的認識正逐漸回歸本源,它其實就是一個職位,教師的能力和水平才是最主要的。”
此外,多位專家表示,清華大學的新舉措將學術權力下放到院系層面,發揮院系主導性和積極性,將評聘博導這樣的學術性事務的決定權交給學術機構,體現了教授治學的精神,也是高校在去行政化上的努力。
來源:新華網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