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簽約季與春天相伴而來,與往年有些不同的是,就讀于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高校的畢業生選擇到二、三線城市就業的人數在逐漸增多。
競爭激烈、房價高企、落戶困難……相較于前些年執著地堅守“北上廣”,如今,畢業生對自己的人生定位更加現實,視野也更加開闊。
高 校
他們的選擇更務實
二三線城市成為選項
今年就業形勢如何?目前還不好做出明確的判斷,但是,一個新趨勢引人關注,那就是一些一流高校的畢業生不再將就業的目標方向僅僅“鎖定”在北京、上海和廣州,而是將視野投向更為廣闊的天地。
記者了解到,以北京大學為例,近年來到京外地區就業的人數逐年增加,目前35%的畢業生選擇京外地區,涵蓋了除澳門和臺灣之外的全部省級行政區。其中,除傳統熱點地區上海、廣東、江蘇之外,西部的四川、重慶、廣西、陜西等正成為畢業生去向集中地。另外,不僅本科生和碩士生選擇到京外就業,法律、醫藥、化學等專業的博士畢業生前往二、三線城市就業也成為一種趨勢。
赴京外就業的學生比例也是清華大學就業指導中心每年專門統計的指標。幾年來,清華大學畢業生京外就業比率在不斷提高,近5年來已經提高了10個以上的百分點。
中山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岳軍介紹,截至目前,中大已簽約的畢業生中,選擇到廣州以外珠三角其他中小城市、非珠三角地區乃至西部省份就業的畢業生比例已超50%,呈現較為明顯的增長態勢。
與北大、清華和中大的情形類似, 2000年以來,復旦大學畢業生留滬就業比例始終保持在80%以上,但最近兩年,即2009屆、2010屆畢業生中,留滬就業人數持續下降,分別較2008屆下降296人和455人,留滬比例分別下降5.3%和4.1%。
“如今的復旦畢業生求職面鋪得很開,留在上海的人數比例略有下降。”復旦大學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服務中心主任陳浩明告訴記者。對這一現象,有關人士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上海房價不斷攀高,帶來了生存、發展壓力和心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