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張拼版照片顯示的是:2010年7月21日,三峽大壩正在泄洪(上圖)。新華社記者程敏攝 1998年7月25日,流量為每秒5.17萬立方米的洪水從三峽工程壩址奔騰而過(下圖)。新華社記者杜華舉攝
三峽工程論證階段已考慮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
記者:該如何評價三峽工程建設的利與弊?
蔡其華:三峽工程的建設利大于弊。三峽水利樞紐是治理開發長江的關鍵性骨干工程,具有防洪、發電、航運、供水等巨大綜合效益。
防洪方面,三峽水庫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可有效控制上游洪水,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可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去年汛期,面對近十年來最大的洪水,三峽工程累計攔蓄洪水260多億立方米,為下游防洪節約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據初步測算,去年汛期,三峽工程防洪經濟效益達到266億元。
發電方面,三峽工程水電裝機容量2240萬千瓦,年發電量超過900億千瓦時,對緩和華中、華東、華南地區電力緊張狀況有重要作用,對國民經濟發展和減少大氣污染起到重要作用。截至去年底,三峽-葛洲壩梯級電站累計發電8608億千瓦時。
航運方面,三峽工程建成后可顯著改善長江特別是川江渝宜段(重慶--宜昌)的航道條件,可使萬噸級船隊直達重慶,并較大改善中下游枯水季節航運條件,使長江真正成為黃金水道,對促進西南與華中、華東地區的物資交流和發展長江航運事業具有積極作用。
同時,三峽水庫在枯水期下泄流量較天然情況增大,有利于改善下游水環境狀況和供水條件;此外,還具有巨大的旅游效益,是一個條件優越、效益顯著的綜合利用水利樞紐。
記者:三峽工程論證之時對弊端是否進行過評估,是否制定過相應的解決方案?
蔡其華:對三峽工程有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包括對環境與生態的影響問題,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問題,水環境保護問題等,在三峽論證階段都已經進行了充分論證,在設計階段提出了解決的方案,在工程建設期間,按設計完成了相應的工程建設。
三峽工程建成投運后,根據工程運行情況,長江水利委員會對水庫進行了優化調度,全面發揮三峽工程的綜合效益,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同時,對上下游帶來的問題也一直在認真研究,并進行了相應的治理,使工程多利少弊,長治久安,全面發揮綜合效益,成為造福人民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