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頻發背后暴露四大問題

7月8日,去年12月曾發生逆行傷人事故的深圳1號線國貿站電梯封閉停用。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電梯的安全事故頻頻不斷,將一些電梯企業推上了風口浪尖上。事故頻發背后暴露出哪些深層次問題?
一是生產環節質量控制不嚴,采購環節極力壓低價格。彭金聲說,目前國內生產的電梯大部分能夠達到國家標準,但電梯行業存在惡性價格競爭,產能過剩。一些廠商出了所謂“經濟型”電梯,這些經濟型電梯與正常的電梯相比,有些功能就被減掉了。例如電梯的“到站鐘”聲就沒有了,本來應該顯示“正在維修”的也不顯示了,一些功能被簡化,價格下來了,隱患也必然增加了。
專家表示,公共設施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設施采購必須滿足安全這一標準。通過公開招標降低成本是目前采購環節基本都采取的辦法,但前提是最后中標的產品必須滿足相關安全標準,而不能只看誰的價格低。
二是維保環節敷衍了事走過場。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現在很多電梯的業主都通過第三方維保商對電梯進行維保,目的就是為了節省成本。例如,如果是廠家維保,一部電梯一年的維保費用為7000元左右,高的甚至達到1萬元,而第三方維保商卻能將其壓縮到3000元左右。
彭金聲等專家在調研中了解到,北京某小區中共有7部電梯,每部電梯每月維保費用為300元,7部電梯一個月是2100元,而這點錢都不夠給一個合格的維修工開工資,更不用說還要保養更換零件等。
三是監管落后。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處相關負責人11日接受“新華視點”記者采訪時說,目前檢測機構對地鐵進行檢測,參照的是2002年實施的《電梯監督檢驗規程》,這一規程已有近10年歷史,有些新的安全隱患出現在檢驗規程之外。
四是標準針對性不強。廣東省電梯技術學會負責人說,我國電梯制造參照歐盟標準,但歐洲的電梯使用頻率、客流量和中國有很大差距,造成現行標準難以適應中國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