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北京城市排水系統的現狀,北京市水務局排水管理處處長田有俐也坦陳,排水管道和泵站有待進一步改造和完善。田有俐說,北京中心城邊緣地區,以及新城部分地區由于分散建設且未按規劃統一實施,造成排水系統不完善。部分雨水管道及泵站設計標準偏低,造成雨水排除不暢。
“不少城市‘重地表、輕地下’的做法,折射出城市管理者急功近利的發展理念和政績觀”,楊保軍說,由于一些地方衡量城市發展、考核干部的標桿更多的是經濟增速,似乎只有高樓林立、街道寬闊、廣場氣派、商業繁榮才是政績,所以當面對花費多,卻看不見、用得少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統時,真正下力氣做的便少之又少。
城市下水道是城市地下的“生命線”,不僅關系城市的排水效率,更影響著廣大百姓的生活。面對城市內澇頻繁發生的現實,我們絕不應“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應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切實抓好排水系統這種看不見的工程,這才是城市管理者最大的政績。
既要排水,更要蓄水
盡快形成蓄排結合的城市內澇防治體系
田有俐認為,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排水設施的設計標準已是必然趨勢。
“從近幾年北京積水情況來看,主要環路的低洼區段、特別是立交橋下是易產生積水的地區,因此有必要提高這些交通干道和區域的排水標準。”她建議,在現階段城市雨水管道系統規劃設計時,應合理確定設計標準,不同地區應根據實際需要采用不同標準,對于重要地區和重要設施,經論證后,可在規范規定范圍內選用高限。
在標準的提高上,發達國家強調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先地下、后地上,為我們提供了借鑒。始建于19世紀中期的巴黎下水道,中間是寬約3米的排水道,兩旁是寬約1米的供檢修人員通行的便道。目前總長達2300多公里,規模遠超巴黎地鐵,至今每年都有十多萬人來參觀學習。
據了解,北京等大城市在強化排水能力方面已經有了具體設想。北京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基本建成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統,基本建成與城鎮發展相適應的雨水控制與利用系統,中心城建成區雨水干管覆蓋率達到100%,新城建成區達到90%以上。
然而,是否只要花巨資完善排水管網,我們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呢?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水利部防洪抗旱減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程曉陶認為,如果在城市系統規劃上缺乏整體考慮,單純依靠排水管道排澇,并不能根治城市水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