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有權力為孩子選擇
這時候,大多數愛心人士表示理解并尊重家長的選擇,他們提出了幾個“善后”方案:愿意回家就籌款提供路費;愿意留下就幫助聯系臨終關懷醫院,由愛心人士出資讓小順治走得“不那么痛苦”。也有小部分人認為,應該繼續勸說家長重拾治療。
但是令“愛心媽媽”不解的是,最后家長拒絕了所有方案,他們寧愿忍受上海悶熱的天氣和夜晚蚊蟲的叮咬,抱著腹脹如鼓的何順治,白天在兩個醫院之間流浪,晚上在醫院大堂地板上,鋪幾張從醫院找來的紙板過夜。
一籌莫展時,有人想到了借助微博的力量。7月9日,北京的“愛心媽媽”王昱發布求助微博,當即有多位加“V”微博網友表示愿意幫助解決治療費用,不少上海本地網友立刻付諸行動。當天晚上,在微博熱心網友的輪番勸說下,何爸爸答應讓孩子入院,但第二天上午,家長與孩子從醫院消失。
10日下午,有微博網友再次找到何爸爸并說服“成功”,接下來卻又是反悔。7月12日,“愛心媽媽”們再次提出送孩子去臨終關懷醫院,但何爸爸只是勉強微笑著搖頭,反復說:“不麻煩你們了,謝謝你們幫了我們很多,我們不治了。”
一派網友則認為:在得到救助的前提下,父母憑什么任子女“痛苦地”死去?哪個相關部門能出面解決這個尷尬局面?
網友報警強制要求父母進行救治
為此,愛心人士們曾數次報警,希望警方能夠強制何順治的父母給孩子減輕痛苦。有網友提出要用《未成年人保護法》“對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行為,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權予以勸阻、制止或者向有關部門提出檢舉或者控告”來作為報警理由。
在接到報案后,上海浦東警方迅速出警與何順治的父母取得聯系。不過,負責出警的許警官告訴記者:“救助方面還是得問慈善機構,我們也只能去盡量了解情況。”
一位民警私下告訴記者,他個人感到,問題的關鍵是雙方的觀念差距太大,無法在同一個思維框架內溝通,其中牽扯到城鄉、貧富、教育水平等因素。
直到7月14日晚上,在多方努力下,何順治的父母帶著孩子回到了醫院。
多名愛心人士私下同記者分析,何爸爸放棄治療,有可能是不愿捐肝,擔心自己喪失勞動力不能養家,而何媽媽身體狀況不符合捐獻條件;另一方面,也許他們更怕手術出現意外:大人小孩都有危險,人財兩空。
其實,許多“膽閉兒童”家長也都經歷了掙扎放棄的心路歷程。據了解,在仁濟醫院救治的“膽閉嬰兒”中,以來自四川、廣東的貧困家庭居多。“醫保只報銷15%。假如手術費是13萬,最后報銷差不多1萬。” 同樣來自四川的“膽閉嬰兒”張蕓萱爸爸說,“膽閉”不在醫保和民政救治范圍內,為籌集手術費,他曾在上海街頭乞討。
來源:錢江晚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