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守陣地
首批發言人11人在崗
2004年公布的新聞發言人名單與2010年相比,首批75位新聞發言人中仍守在這一崗位的有11人。
將去年年底國務院各有關部門新聞發言人名單與2004年首批75位新聞發言人名單對比,7年之后,仍然守在新聞發言人崗位的有11人,占比不到兩成。
主要包括國家計生委于學軍、國家體育總局張海峰、國家宗教事務局郭偉、南水北調辦公室蔣旭光等。
這些新聞發言人所在的部門大多與大眾溝通并不多,召開新聞發布會的次數較少。
有媒體報道稱,通過有關檢索,發現部分新聞發言人鮮有以這一身份向公眾傳遞出相關部門的聲音。其中就包括在這一崗位上堅守8年的南水北調辦公室新聞發言人蔣旭光等,他們的職務過半沒有改變。
對堅守至今的國家安監總局新聞發言人黃毅,史安斌認為他的聲望正來源于時間的歷練,從部門工作以及媒體素養、傳播素養方面都得到豐富的積淀。比如,溫州動車事故發生后,黃毅作為新聞發言人來到人民網,與網友“面對面”,面對網友尖銳的提問,黃毅給出了詳實的回答。在這次網絡訪談中,公開表示,溫州動車事故不是天災,而是一起特別重大的鐵路交通運輸事故。此外還就“35人紅線”的坊間傳聞正式回應,用事故分級的具體做法否認了這一說法。當天,國家安監總局還在人民網開通了微博。在堅守新聞發言人崗位的同時,黃毅也獲得了提升。2004年他的職務是政策法規司司長,現在他已是該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
獲得擢升
發言人表現無關升遷
既然多發言與不發言幾乎不影響升遷,官場言多必失的潛規則制約了很多新聞發言人張嘴說話。
第一批新聞發言人中,三成獲得提拔,其中5位升至副部長,如民政部原辦公廳主任竇玉沛、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主任胡曉義、原國土部辦公廳主任王世元、原信產部辦公廳主任劉利華,新聞出版總署原辦公廳主任孫壽山現為該署副署長。
有媒體統計,第一批新聞發言人中有19位從不發言,還有的發言很少,但不乏擢升者。
分析“黃埔一期”的仕途軌跡,史安斌指出,這些新聞發言人都是兼職,有自己的另外工作主項,實際上擢升與否同新聞發言人工作直接關聯不大。這說明新聞發言人工作的好壞并沒有作為其政績的考評指標。因此,新聞發言人發言與否成為一個自選動作。既然多發言與不發言幾乎不影響升遷,官場言多必失的潛規則制約了很多新聞發言人張嘴說話。
看到當年學員名單中三成被擢升,史安斌想起“黃埔一期”開班時一位領導在講話時透露,他們向中央建議,以后提拔任用干部要優先用有新聞發言人經驗的。
“隨著以‘陽光政治’為主題的黨務、政務公開的穩步推進,各級政府部門的領導必然會更多地置身于鎂光燈下。”史安斌說,他們會更接近媒體。“擔任一段時間的新聞發言人,經過媒體和公眾的考驗,對官員的政治生涯有好處。”但反過來說,史安斌認為由官員兼任新聞發言人,是我國特有的政府新聞發布制度設計,也存在與生俱來的弊端。這一弊端在動車事故的新聞發布工作中被放大。史安斌認為,下一步的關鍵是政府新聞發言人從中國特色的“官職本位”轉型為國際通行的“專業本位”。(記者張然)
來源:京華時報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