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二:是否建設在自然保護區?
據了解,擬建的“人工島”位于廈門同安灣東南海域鱷魚嶼北側灘涂地上,在廈門本島與翔安區、集美區之間海域,東距翔安區劉五店約2.5公里,西距集美區約7.2公里,南距五緣灣約6.2公里。
記者日前來到廈門翔安區馬巷鎮瓊頭村,租用當地漁民的漁船行駛半個多小時來到鱷魚嶼。登上0.15平方公里的鱷魚嶼,只見綠樹成蔭,白鷺不時落在島嶼上嬉戲,幾位游客正在這里拍照,構成一幅美麗的自然生態畫卷。鱷魚嶼的北側有著大面積的灘涂,種植了大量的紅樹林。
廈門文昌魚自然保護區鱷魚嶼海區就在附近。
廈門翔安區馬巷鎮瓊頭村村民林北水如今負責承包鱷魚嶼。他告訴記者,“一些開發商想過來開發鱷魚嶼,并愿意付一大筆資金,我都拒絕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保護好鱷魚嶼。保護好鱷魚嶼,生態好了,才能保護我們個人的財產。”
擬建“人工島”的消息在瓊頭村傳開后,村民們紛紛擔心“人工島”的建設會破壞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
針對“工程是否位于廈門文昌魚自然保護區”的疑問,記者來到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進行核實。該局資環處負責人洪榮標博士一邊指著地圖一邊告訴記者,擬建的“人工島”并不在廈門文昌魚自然保護區,而是在其外圍保護地帶。
洪榮標說,1991年,廈門建立了市級的文昌魚保護區,當時的整個保護區是65平方公里,其中黃厝海區18平方公里,鱷魚嶼海區5平方公里,小嶝島海區10平方公里,南線至十八線海區30平方公里,還有2平方公里在陸域。隨后廈門又建了兩個自然保護區:白鷺保護區和中華白海豚保護區。2000年,廈門市整合了三個自然保護區向國家申報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論證和申報材料里面都很明確,文昌魚的保護區只是黃厝海區的18平方公里,鱷魚嶼、南線至十八線、小嶝島三個海區都變成了外圍保護地帶。“2000年4月份,專家組經過綜合論證后提出來新的保護區規劃。當時文昌魚的數量在黃厝這帶比較多,而在其他三個外圍地帶相對比較少。”洪榮標說。
“保護區的外圍保護地帶能否進行建設,法規上并無禁止,但需進行工程環境影響評價,經科學論證不損害保護區的環境質量,按程序核準后方可建設。”洪榮標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