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三:是否會導致生態(tài)災難?
在采訪中,一些專家以及瓊頭村的一些村民對“人工島”一旦動工建設將對這片海域的生態(tài)造成的破壞深感憂慮。
據悉,文昌魚是一種珍稀小型的底棲動物,在進化位置上是介于無脊椎動物進化到脊椎動物的過渡類型,享有5億年前活化石的稱號,是研究動物進化的稀有物種。
記者在瓊頭村采訪時,當地村民均表示由于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這里已經有好幾年未捕撈過文昌魚了。57歲的瓊頭村村民林明德告訴記者,“我12歲就開始‘討海’了,那個時候可以隨便打撈到幾千條上萬條文昌魚,現在七八年都沒有捕撈到文昌魚了。”
“這一代的文昌魚已經面臨著絕種了。”村民林北水告訴記者,20年前有人一天可以抓到七八斤文昌魚,現在不可能了。
1979年就開始從事文昌魚研究的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專家方永強說,“上世紀80年代初,文昌魚很多,我們請漁民來捕撈文昌魚,每次出去,差不多一個多小時可以采兩桶有幾千條。到1987年就沒那么多了,差不多捕撈一個小時能有半桶多一些。三年前,我們再讓鱷魚嶼漁民幫忙捕撈的時候,一次只能找到幾十只。”方永強說,這幾年文昌魚的分布范圍越來越靠向外海,近海挖沙破壞了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雖然文昌魚的數量在鱷魚嶼附近是逐漸減少的,但建‘人工島’的話,文昌魚肯定會受影響。”方永強說,“廈門在建‘人工島’之前還是要做水產調查,不僅是文昌魚,還有其他珍稀物種的棲息環(huán)境、分布密度等都要詳細調查。”
“如果把廈門市美麗的海島和在全國名列第一的這個珍貴的資源都破壞掉的話,真的很可惜。”方永強說。
事實上,隨著房地產在我國的火熱,近年來沿海一些地區(qū)掀起了“填海造地熱”,一些房地產商因造地賺得盆滿缽滿,而一些海岸資源、近海生態(tài)卻被破壞,甚至在測繪地圖上已經產生了海岸線的改變。
面對社會的質疑,洪榮標表示,“人工島”是否會破壞環(huán)境,這有待于整個環(huán)評的認定,“人工島”項目還處在環(huán)境影響評價綜合論證的啟動階段。
洪榮標告訴記者,環(huán)評單位形成比較完整報告公示后,還要提交給海洋部門,根據權限進行環(huán)評,組成一個專家組論證評審會,這之后還要進行公示,然后召開聽證會,根據情況再進行批復。
來源:新華網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