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正在成為政府的網絡“麥克風”。截至2011年11月底,通過新浪認證的政府機構官方微博已近12000個。臨近年末,這個身份“特殊”的微博群體“火”起來了。
政府的網絡“麥克風”
11月17日,“北京微博發布廳”正式在新浪網上線,首批21個北京市政府部門、西城區政府和7位發言人集體亮相。這是國內首個省級政務微博群。
北京新聞辦公室是本次“北京微博發布廳”的主推手。在辦公室主任王惠看來,互聯網是一個傳播迅速、信息量大、交流直接的輿論場,而長期以來,來自政府的信息在互聯網上比較少見。現在,不少政府部門希望通過微博發出自己的聲音。
首都團隊一上線,就引起了廣大網友的追捧。截至12月8日18:00,短短3周,“北京微博發布廳”21個成員單位發布信息13000余條,“粉絲”超過310萬,7位發言人的“粉絲”超過20萬。其中,有咨詢信息的、有尋求幫助的。對前者,王惠認真答復;對后者,她會立刻“@”有關部門協助解決。
“微博太方便了!”談到微博的作用,王惠由衷地贊嘆說:“20多天里,僅‘北京發布’就披露信息3000多條,即便每天開一次新聞發布會,也發布不了這么多信息啊!”與過去僅靠傳統媒體報道不同,現在信息直接到達受眾,網友有什么反應,直接就@回復了。
王惠也直言,政府開微博,尤其是官員開微博,難度比想象的要大一些。開通第二天,她在微博中對甘肅校車發生車禍表示很痛心。沒想到有網友卻在回復中將之抨擊成“不作為”,甚至指責她“作秀”。這讓王惠覺得說不出的委屈。好在微博的積極力量也比想象的要大得多。王惠現在擁有36000多名“粉絲”,她在微博中號召網友參與扶貧工作,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粉絲”加入。
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表示,“領導干部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需要民意的支撐,需要尋找與民心的結合點。微博問政恰恰為官員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問政于民提供了一種便利”。大量政府機構和官員出現在微博上,就像一個大“麥克風”,傳遞主流的信息和權威的聲音,也及時收獲民眾的反饋,展現出巨大的力量。
微博上話該怎么說
說什么?怎么說?這曾是直接困擾政務微博的兩個問題。經過20天的實踐,王惠和她的同事們逐漸有了一些帶規律性的認識。
“說”的內容,政府機構的微博可以選擇本部門管理范圍內的最新信息。例如目前新浪政務微博影響力排名第一的“上海地鐵”,它是上海地鐵官方微博,發布的信息包括上海地鐵晚高峰圖、關于地鐵的趣圖,還有轉發的“失物招領”等。
對于政府發言人來說,“說”的內容則可以更廣泛一些:凡是有利于人民群眾獲取信息的、有利于提升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有利于城市發展的話題,都可以涉及。王惠自己的微博里既有宣傳永定河治理進展的新聞,又有傳遞生活信息的“蔬菜身份證”,因為最近北京“氣溫驟降,生病的朋友多了”,她還不忘提醒大家“衛生局推出了13家醫院網上預約掛號服務”。
比“說什么”更困難的,是“怎么說”。說得太隨意不合適,說得太正式又會被指責“打官腔”。各個政務微博都在嘗試掌握其中的分寸。外交部官方微博“外交小靈通”既會用書面語言通報外交領域的最新動態,也會親切地對“粉絲”們說“再道一聲:晚安了,我的朋友!”它甚至還為自己的“粉絲”起了個有趣的名字——“通心粉”。12月5日,“外交小靈通”成為國內首個“粉絲”破百萬的部委微博。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單光鼐認為,從上世紀80年代的“省市長熱線”,到今天的黨政機構和官員微博,是一個歷史的進步。熱線電話是點對點,而微博是點對面,更為重要的是,微博是一種平等而迅捷的溝通,需要領導干部更新話語體系,學會與人民群眾用生活化、口語化的語言溝通。王惠的經驗是,既要傳遞信息,又要表示關懷。
政務微博是一個全新的溝通渠道。如何更好地運用它,仍有不少問題值得探討。例如,維護微博需要大量時間,需要具備一定的傳播專業知識,而現在這項工作大多由政府部門工作人員擠時間進行,很難做到及時、精準、主動;微博目前尚未納入考核體系,造成許多微博“沉默不語”;微博不能只局限于網上信息交流,還需與網下辦公通力協作。說到底,微博僅僅是一個溝通途徑,能否更多地為老百姓辦實事,才是真正的考核標準。
來源:經濟日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