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昆劇團與浙江交響樂團聯合舉辦的“水磨雅韻”昆曲交響音樂會在杭州劇院上演。隨著省曲藝雜技總團、歌舞劇院率先轉企,文藝團體的轉企在浙江全省推開。新華社發
記者: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十二五”期間,浙江將如何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趙洪祝:文化產業是21世紀的“黃金產業”、“朝陽產業”。“十二五”期間,我們要著力推進文化發展方式轉變,努力推動其成為我省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爭取到2015年,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1800億元,占全省GDP比重超過5%。主要抓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發展重點產業,大力發展文化創意、影視服務、新聞出版業、數字動漫、文化會展、文化產品制造等優勢產業,組織實施一批具有先導性、成長性好、帶動性強的重大工程項目,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文化產業,積極培育新的文化業態。二是培育骨干文化企業,打造文化領域的“航空母艦”。三是培育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努力促進文化產業集聚集約發展,努力將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成文化企業的孵化器和產業發展的助推器。四是實施品牌戰略,努力打造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文化產業品牌。
記者:文化產業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浙江在推進經濟轉型升級中,如何發揮文化產業的引擎作用?
趙洪祝: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文化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是擴大居民消費需求。適應社會需求結構和消費結構的提升,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二是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文化產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通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增加第三產業的比重,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如近幾年,我省影視動畫、圖書出版、演藝娛樂、藝術品經營等文化產業規模逐步擴大,成為帶動我省現代服務業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三是促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推動經濟產品向“研發設計”和“品牌推廣”兩端發展,把“浙江制造”逐步提升為“浙江創造”。四是提高產業的科技含量。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對經濟創新的驅動作用,加速產業自主創新步伐。近年來,浙江數字動漫、數字電視、數字出版、網絡廣播影視等新興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文化產業成為我省數字化程度最高的領域,有力促進了浙江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記者:“十二五”時期浙江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文化民生方面有什么打算?
趙洪祝: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和發展人民群眾的文化民生,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十一五”時期,我們的文化惠民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公共文化服務總體水平位居全國前列。我們努力構建覆蓋全省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實現了縣級圖書館、縣級文化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全覆蓋,村級文化活動室的覆蓋率達到85%。同時還加大了公共文化服務力度,堅持以農村為重點,實施“新農村文化建設十項工程”、“文化低保”工程等,組織大規模的送文化下鄉活動,深入開展“種文化”活動,農村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日益提高。我們還率先實行博物館常年免費開放,率先實行免費辦理借書證,開通全省網絡圖書館,有力地推進了公共文化設施的城鄉一體化。“十二五”時期,我們要把發展文化民生作為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重點在“廣覆蓋”、“高水平”、“可持續”上下功夫,爭取在全國率先建成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