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衛生廳廳長李利認為,公立醫院公益性淡化的背后是“以藥養醫”,藥品收入是公立醫院主要的生存來源,基于這一現實,政府應進一步加大投入改變其運行機制。
對此,《2011年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安排》中作出回應:探索醫藥分開的多種具體途徑,逐步取消藥品加成政策,對公立醫院由此減少的合理收入,采取增設藥事服務費、調整部分技術服務收費標準等措施,通過醫療保障基金支付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徑予以補償。
“這個方向和措施非常好。”夏績恩坦言,他原本擔心增設藥事服務費可能會為患者增加新的負擔,“現在有醫療保障基金支付和政府增加投入‘兜底’,不但不會讓老百姓多掏錢,還能讓公立醫院不再為‘生存’擔憂,增加了改革的信心。”
對于政府如何科學合理地“兜底”,全國政協委員、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院長許樹強建議,構建行業相對統一的公立醫院績效考核與薪酬分配體系,以公益性為導向,通過對運行與效率、社會效能、醫療質量與內部流程管理等多維度的考核,設立政府對醫院績效考核管理的考核指標體系,并基于行業績效考核結果,對公立醫院虧損進行補償。
“公立醫院現行的管理體制和核算方式,難以提供政府補償政策的準確有效信息,這為政府補償政策的實施難免帶來一定的主觀性和盲目性。”許樹強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