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博物館外景
中國文字博物館位于河南省安陽市人民大道東段北側,是經國務院批準建設的集文物保護、陳列展示和科學研究功能為一體的國家級博物館。2009年11月16日,中國文字博物館開館慶典儀式隆重舉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陳至立,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陳奎元,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了開館儀式。李長春同志宣布中國文字博物館開館,劉延東同志代表黨中央、國務院發表重要講話。
中國文字博物館是一組具有現代建筑風格和殷商宮廷風韻的后現代派建筑群。項目一期工程占地81畝,建筑面積為22700平方米,總投資39751萬元,建設內容包括主體館、廣場、字坊;二期工程擬占地175畝,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倉頡館、科普中心、研究中心、文字文化產品交流中心等。
中國文字博物館字坊高18.8米,寬10米,取甲骨文、金文中“字”之形,是中國文字博物館的象征性建筑之一。字坊前方兩側各有金色銅質鳳鳥雕塑一尊,取材于商周青銅器上常見的鳳鳥紋紋飾,整體形象高貴典雅,有待翔之勢,象征著新時期我國文字文明新飛躍。在通向主體館的主干道兩側是由28片極具代表性的銅質甲骨片組成的碑林,隱含了殷商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兩種元素——甲骨文和青銅器,它代表著28星宿,象征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是我國古典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動體現。
中國文字博物館主體館高32.5米,主體建筑采用殷商時期的饕餮紋、蟠螭紋圖案浮雕金頂,展現殷商宮殿“四阿重屋”的效果,不僅隱含了中國文字文化內涵,也顯示了文字在我國文明發展長河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文字博物館主體館金碧輝煌的建筑外觀與錯落有致的外部環境融為一體,顯示了人文與自然高度和諧的哲學內涵。
作為我國首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目前共有館藏文物及輔助展品11300余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簡牘和帛書、漢字發展史、漢字書法史、少數民族文字等多個方面。整體布展分為序廳、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特別展覽4個部分,9個展廳。其中,“中國文字發展史陳列”是中國文字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共有5個展廳,15個單元,向公眾全面展示漢字的起源、發展和演變歷程,同時,呈現出我國多民族文字大家庭的盛況。“一片甲骨驚天下”是中國文字博物館的專題陳列,該陳展以詳實的資料向觀眾全面展現了安陽殷墟甲骨文的發現、發掘和研究歷程。另外,中國文字博物館還專門設置了1個“互動展廳”、2個特別展廳,參觀者不僅可以參與各種文字游戲,而且還可以看到我館舉辦的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字文物特別展覽。中國文字博物館在陳展過程中始終堅持“三貼近原則”,以詩化的藝術手法,運用各種現代技術手段,形象地解釋了各種文字發生、發展、傳播的科學原理和背后的故事,生動地闡述了中國文字的歷史源流與現代價值。整體陳展定位準確、主題鮮明、思路清晰、結構合理、內容豐富、氣勢宏偉,反映了中國文字發展史的基本脈絡,是一部讓世人領略中華文明的景觀式文字大典。
來源:中國日報網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