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專家正在了解中英合作水資源需求管理項目執行情況本報記者高立洪攝

中國積極參與國際水事活動。圖為中國代表團出席第五屆世界水論壇的情景

第四屆黃河國際論壇隆重召開
40余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級科技獎勵,300余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其中,“黃河調水調沙的理論與實踐”獲201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擁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個部級重點實驗室,10個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水利科技基礎條件平臺日漸完善。
引進300余項先進技術,500余項先進實用科技成果得到推廣轉化。
現行有效水利技術標準626項,標準物質55種,標準覆蓋率由49%提高到67%。
中央、流域、省、市級水利專網基本建成,省級以上水利部門信息采集點達6萬多個,水情報汛站自動測報率接近80%,在線運行數據庫520個,業務應用系統達900多套。
“十一五”期間,水利科技成就顯著,亮點紛呈。
水利科技是水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水利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十一五”期間,水利科技工作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強化支撐,引領發展,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科技推廣和成果轉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008年3月,全國水利科技大會召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召開全國性水利科技大會。回良玉副總理出席會議并對水利科技創新提出了明確要求,為進一步做好水利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大會精神鼓舞下,水利系統全面推進各項水利科技工作。
增加投入。近年,中央財政大幅度增加科技經費投入,拓展投入渠道,增設科技計劃,初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科技投入體系。“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水利科技投入約38億元,是“十五”的2.6倍。
推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依據水利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總體方案,圍繞行業實際需求,水利部推進了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體系建設,各流域和地方也積極探索、推進這項工作。
完善科技創新機制。繼續推動非營利性科研機構建立“職責明確、評價科學、開放有序、管理規范”的現代科研院所制度。
組織開展重大問題研究。緊密圍繞民生水利和可持續發展水利的科技需求,充分利用各類科技計劃,組織開展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問題研究。
加大技術引進和推廣轉化力度,追蹤、了解國際先進技術和產品,重點引進適合我國國情的先進實用技術;通過增加科技推廣投入等措施,努力提高水利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率。
在加強科技項目管理的同時,水利部不斷加強與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部門的交流與合作,共同促進水利科技發展。
幾分耕耘,幾多收獲。“十一五”期間,水利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創新步伐不斷加快,水利工作科技含量明顯提高,水利科技總體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不斷縮小,部分領域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些領域已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實現了水利科技的不斷跨越。
令人欣喜的是,這些成果的運用,大大增加了水利建設與管理的科技含量,在解決干旱缺水、洪澇災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方面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建設生態文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成就屬于過去。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水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既對水利科技事業發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也為水利科技創新提供了廣闊舞臺,水利科技將迎來美好的未來。
站在新的起點上,水利科技工作者需要抓住當前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水利科技問題,加大科技攻關力度,盡快取得突破性進展,推動水利事業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來源:中國水利報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