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波:真實的手術很震撼
因為這部戲的原因,霍思邈的扮演者吳秀波可以特別近距離地走近手術臺。吳秀波自己曾經動過手術,在他的記憶中,只有麻醉前大夫說的話,護士的微笑,還有家人的鼓勵,隨后就是一片空白。“再醒過來時,我看到的是我的親人,所有人告訴我手術成功了。我看到了我的傷口,覺得自己很幸運。但手術中那段記憶我是沒有的。因為這部戲,我看到了病患手術中間的這段記憶。”
真實的手術經過給吳秀波的震撼難以磨滅,“我很安靜地看完了整個腦外科手術。醫生鋸開頭蓋骨,掀開,然后把里外的皮都扒開,我看到了腦組織。我看到了他們從腦組織里找到腫瘤把它取出來,我也看到了最后縫合。當頭骨被掀開以后,周邊雖然放好了很多卡子,血依然不停地流出來。然后我看到醫生把管插進去不停地吸,那聲音就像吸可樂一樣,只不過吸的全都是鮮血。”
吳秀波扮演的霍思邈最具爭議性。因為該劇,他對醫生有了重新的認識。吳秀波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當我們生病求醫的時候,我們很難用一個特平靜和公允的態度來面對眼前這個人,你不是把他當作一個拯救你生命的神,就是把他看成一個有可能危害你生命的元素。我的身體、器官對于我來說意味著我的生命,但在那個手術臺上,意味著一種工作。醫生也是人,這句話以前我理解得不是那么深,其實是站在一個完全人性和價值平等的立場上說的。”
張嘉譯:跟著醫生加快步速
有人評價說,張嘉譯所飾演的劉晨曦是一個醫術精湛、可謂仁心仁術的“完美醫生”,但難免有“高大全”之嫌。面對這樣的評價,張嘉譯回應道,面對這樣一個話題,觀眾需要看到醫生們真實的生活,同樣也需要看到一個能給他們希望的形象,劉晨曦就是這樣的一個角色,“這個角色滿足了人們對醫生的一切想象,體現了救死扶傷的醫生標桿和準則。”
《心術》在角色設置上還有一個巧妙之處,那就是劉晨曦在醫院是一名完美醫生,但在家里,他卻是一名身患腎衰竭女孩的父親,一個人身上兼具了醫生和患者家屬的雙重身份。導演楊陽說,劉晨曦是全劇表演最有技術含量的角色,非常考驗演技,張嘉譯所有的表演都非常“走心”,他營造出來的一個個微小細節都是有講究的。
張嘉譯為拍攝這部劇也付出了空前的努力。因為專業術語多,他花了很大功夫背臺詞。觀察到醫生在工作時行動都非常快,他還有意加快了自己的步速。張嘉譯向《生命時報》透露,最有難度的戲是手術室的戲,一方面拍攝的時間非常緊,另一方面手術室的戲對動作的專業性要求很高,手術刀怎么握、縫針的姿勢都需要逐一領會、反復練習。不過他表示,這點辛苦與真正的醫生比起來還差得很遠。
專家:真實反映了醫療現狀
醫院該不該給沒錢的病人治病,病人家屬沒簽字能不能手術,手術中病人出現意外家屬不依不饒,醫生救人還要賠錢,醫生救人無數卻對家人無能為力,還有灰色地帶的紅包、回扣問題……這些每天都在醫院里發生的故事,都出現在《心術》劇中。
《心術》開拍前,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社長袁鐘參與了劇本的審核。談到這部電視劇,他用的最多的詞是“真實”。“這部電視劇相對真實地反映了當前醫療環境的現狀。從醫護來講,他們的職業特點、喜怒哀樂都展現得比較客觀,他們的付出以及所受的委屈,包括被誤解、被辱罵甚至被毆打,都是天天在醫院里發生的。從患者一方來說,像脾氣急躁的病人、身無分文的絕癥患者、優越感十足的高干病人,也都是我們身邊活生生的例子。”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宣傳部長廖志林則認為,《心術》所演的,其實還沒有現實殘酷,“但已經把醫院的窗簾拉開,不熟悉醫院的人可通過玻璃窗把醫院的里面看個大概了。”
有些醫生給《心術》挑了點毛病。上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眼科主任崔紅平教授認為,醫護人員不分場合打情罵俏,到手術室不戴口罩,病房護士竟然兼任手術室護士,醫生把患者家屬帶進手術室……這些都是硬傷。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凌鋒教授認為,神經外科手術多在顯微鏡下完成,需要全神貫注,不可能像電視劇里演得那么輕松。
但不管怎樣,袁鐘表示,《心術》一劇主流是好的,有助于促進醫患之間的相互理解。“醫患和諧的建設需要每個人從自身做起,正如這部電視劇的主題———醫者仁心加仁術,患者將心比心,醫患和諧才有希望。”
來源:生命時報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