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憂
量化的“杰出”,讓人文精神漸漸遠去
中國校友會網的解釋在民眾眼里,仍然有些蒼白,“‘杰出’二字,并不能簡單以權力和金錢概括。如果一個億萬富豪很有錢,但是一毛不拔也沒有意義。”一位網友認為“杰出”的理解被這個榜單狹隘化了。
不少人認為,“杰出校友”的認定,要超越政、商、學界的范疇。
5月21日,中國人民大學對其校友苗為民追授“杰出校友”稱號。1962年,苗為民謝絕中國人民大學挽留,回到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任教,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簽下囑托承諾書,捐獻遺體器官幫助他人,捐出農村祖宅用作兒童圖書室,以此作為自己最后的一份特殊黨費。
苗為民既非官、也非商,但他比許多為官經商的人更配得上“杰出校友”的稱號。“為何不統計去義務支教的學生人數最多的學校排名”、“培養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是大學的價值所在”,在不少網友看來,校友會網版排行榜的遴選標準過于“膚淺”。
網友的呼吁乃至鞭撻,或多或少擊中了中國高等教育的患處。“40歲時沒有4000萬身家別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這樣的言論出自名校教授,揪痛人心的同時,也將社會上蔓生滋長的功利主義傾向赤裸裸地呈現出來,使得大學中本該有的人文精神漸漸遠去。
對于社會的種種質疑,趙德國欣然接受。他表示,凡是社會關注、又能反映高校辦學和科學研究水平的質量指標都會成為他們評價高校的依據和改進的方向。
“我們的排行榜一直都在不斷完善,只要條件成熟,我們會增加新的評價指標。”至于增加什么樣的評價指標,他表示要看社會能否提供可靠的資信。“我也很關注苗為民高尚的人格,但是作為《排行榜》的一項指標,還得有社會公認的評價標準。”
剖析
對富人的刻板成見讓榜單飽受爭議,排行榜無一能全面反映大學質量
“如果是基于真實和準確的信息,經過科學的評估,那榜單本身是無辜的,沒有原罪。”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眼里,杰出人才排行榜所引發的爭議,折射的是一種社會心態。
富人為什么不能成為一個學校辦學水平的表征?富豪校友多為什么必然跟功利主義傾向有所牽扯?
社會對富人的刻板成見,將造富榜推進了輿論的漩渦中心。“在中國,人們對富人往往會有這樣的印象:以不光彩的方式攫取第一桶金、不遵紀守法、不樂善好施。部分富人的道德水平和社會責任心,確實和人們對他們的期待存在很大差距。”對此,喻國明的解釋是,中國不同階層之間缺乏交流,缺少形成共識的機制,以至于形成了對于某一類人的敵視和刻板成見。
“因此,當大學排行榜以富人來炫耀時,就會引發公眾的不滿。”喻國明認為,如果美國存在這樣一份“富人”校友榜單,估計不會出現像中國這樣的反彈和爭議。因為在這些國家,富人的形象是健康的。
把校友在社會上的發展情況作為評價一個大學的指標,在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史靜寰看來無可厚非,但是,是不是一定要用財富來衡量?他不太認同,“大學要培養在社會各個方面有創造力、有影響力的人才,我覺得沒有任何一所大學把自己的人才目標定位于培養百萬富翁。”
高考臨近,各路大學排行榜又將粉墨登場,掀起滿城風雨。
“國內外所有的大學排行榜,我認為沒有一個足以呈現大學質量的本質和內涵。”史靜寰認為,排行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市場群體對大學的期待,只能反映大學質量的一個側面,“比如武書連的排行榜主要針對學生選擇學校,上海交大的排行榜主要側重大學的學術產出和學術地位。”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