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華網采訪部和新華社新聞研究所有關編輯部聯合舉行“自媒體時代記者的微私博公——記者微博圓桌對話”,特別邀請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陳昌鳳、新華社央采中心副主任和對外部副主任韓松、新華社對外部港臺部采訪室副主任張勇、新華社湖南分社副總編輯段羨菊、新華社北京分社新聞信息中心副主任程義峰、新華社國內部新華視點主任記者陳玉明、新華社新聞研究所新聞報道研究室主任編輯代和銘、新華網安徽頻道總監盧堯、新華社福建分社記者項開來、《新京報》評論部資深編輯、評論員高明勇,以“自媒體時代記者的微私博公”為主題,圍繞記者微博的興起與發展、記者微博發言的策略與追求等多個議題共同展開了探討。從6月6日起,新華網陸續播發“記者微博圓桌對話”有關內容。今天播發《新華網“記者微博圓桌對話”八:職業記者怎樣提升微博平臺發展品質?》。
主持人:記者具有新聞職業的專業能力,其在微博中的行為,能否對作為公共新聞源的微博平臺水準提升,對微博的進一步深化發展產生影響?如果有,請談談這方面的影響。
張勇:可從多個方面發揮正面積極作用:一是利用其新聞敏感,發揮引導輿論關注方向的“帶頭”作用,二是利用其消息靈通的優勢(對新聞事實的全面掌握),在傳播鏈上發揮堵截、遏制謠言的作用,三是利用其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這個寶貴財富,在“圍觀”微博世界中的熱點新聞時,引導大家挖掘信息、評判事實。
韓松:難以預測。微博上有時不是看專業能力。
項開來:微博需要記者,需要專業的新聞視角。
盧堯:在社會轉型時期,微博平臺上的各種聲音很多,各種利益訴求交織。在這種局面下,記者應從專業角度來有效地利用微博來引導輿論,發出理性和建設性的聲音,引導微博平臺向著良性方向深化發展,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新興的輿論力量。
陳玉明:微博兼具媒體屬性、社區屬性、社交屬性,由于有“記者微博熱”,微博的媒體屬性大大增強了。在現階段,微博媒體屬性的增強是一件好事,大大拓展了整個社會的話語空間,有利于社會的良性發展。
段羨菊:如果能夠體現這個職業追求真實、擔當道義的特點,那么記者微博應該有益于微博平臺的水準提升。
程義峰:如果某個微博平臺上,都是一些不負責任的網民在那里捕風捉影,謠言滿天飛,那該平臺的水準無疑會很低,久而久之,吸引的網民會越來越少。但是,如果有一批理性、熱心的記者充當中流砥柱,激濁揚清,那微博平臺會成為社會的良心和真實消息的集散地。記者應該利用自已掌握的知識,以及離新聞源更近的優勢,介入一些公共事務,促使社會更和諧、更美好。
記者的私人寫作跟職務寫作有所不同,職務寫作可能更多地代表記者所在的媒體,相應地,個性也越少。私人寫作與在家里進行虛構的文學創作也不一樣,它與社會結合得非常緊密,高度關注社會事件和人群情緒,甚至就在社會事件的現場。
記者的私人寫作跟職務寫作和文學創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它追求的是一種個人的情懷,這種情懷不是靠文字技巧來實現的,而是有一定的學養,靠長期關注社會、觀察社會的習慣養成。受眾從他的文章里,可以感覺到一種對社會的很強的責任感,那種字里行間透出來的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這對他的讀者來說,不僅獲得了一種價值判斷,更獲得了一種獨特的情感體驗。
高明勇:記者的參與,讓微博不僅有娛樂、體育,也有時政、觀點,更有新聞與故事,一句話,記者對于“構建好的公共生活”,在微博里的作用舉足輕重。
陳昌鳳:微博是網民群體共同的平臺,因此每個人都在其中有一定的影響。記者是其中的重要小群體。
來源:新華網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