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忠貴作品:上善若水一天湖(圖片由史忠貴提供)
三問:如何看待當前中國的藝術生態?
十幾年來行走他國,史忠貴特別留意到一個現象。無論是在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柏拉圖、莎士比亞、馬克思的家鄉,那里的人們無論信仰什么,只要一提到自己的前輩,總會一臉的燦爛自豪。即便是鄉村普通人家里一場小型餐會,也會看到有即興表演的歌劇片段和詩歌章節,主客間談論與藝術有關的話題,分享著他們收藏的藝術品……
2001年,史忠貴從倫敦辦完畫展轉道巴黎乘機回國,因為行李嚴重超重引起法航當值人員注意。當工作人員確認史忠貴藝術家的身份后,不僅全部免除了超重行李部分的費用,還將其機票免費升艙。工作人員告訴一臉不解的史忠貴:“尊敬藝術家,是我們法國人的傳統?!?/p>
“尊敬藝術家,尊敬藝術、強調以文化人,已成為西方人自發的精神需求。”針對國內的文化藝術生態中的一些現象,史忠貴感慨不已,“在國內,最頭疼的就是參加聚會,因為無論什么主題的聚會,名車、豪宅總是不變的話題。時下的中國,名聲成了無形的資產,成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藝術家成了社會活動家,整天沉溺在無休止的掌聲和跑不完的場子中……”
他說,畫由心起,唯有把自己的心放到畫里才能實實在在打動人,整天想著票子和房子的藝術家不可能產生出一流的作品。“藝術往往是苦難的事業,不是輕松甜蜜的派對!”
藝術家占總體人口的比例永遠是少數,藝術家的創造必須作用于人的精神才會產生精神變物質的催化作用。怎樣才能振興中國的文化藝術?史忠貴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藝術是一項全民性“健身”運動,全民的審美素質越高,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的創造才華對于民族文化精神的良性生長作用就會越大。
那么如何看待近年興起的“國學熱”和“書畫熱”等現象?史忠貴指出,國學與書畫是非常個人的東西,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國學、書畫的傳承離開了這個前提就可能是作秀。運動式的‘熱’,其中的利益操控與盲目跟風會使許多美好的東西變味兒。往往容易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當下中國最需要的是倫理與道德、誠信與良心,而不是勞命傷財的作秀?!?/p>
“學術和藝術必須杜絕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要干凈。一個被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籠罩的民族是不可能仰望星空的,也不可能站在人類精神家園的高處。”史忠貴神情嚴肅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