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三:公開是手段 規范是目的
“公開是好事,但面對質疑,如何調查?針對問題,如何查處?針對不良現象,如何改善?公開是一種進步,但公開不是目的。”隨著中央部門“三公”經費賬單陸續公開,大多數百姓給予肯定。同時,公開后能否對不合理的公務消費進行約束,迅速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
公開是手段,規范是目的。在熱鬧的網絡評論中,網友們一致希望“三公”經費規模要有所縮減,“三公”消費要合理規范。一位網友留言說:“不能單純看費用多少,要看使用費用的合理性,必須花費的,1000萬元都沒問題,不能花、不該花的,一分錢都是問題,要有嚴格的精細化區分。”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莫于川表示:“老百姓的話是有道理的,從目前已經公開的數據來看,政府仍然是一個高價政府,公共支出還比較高。”同時他認為,公布確實是一個進步,讓百姓進行監督,可以督促下一步的改進。
“公布以后受到質疑較多的經費項目,需要相關部門進行反省和調整,這才是公開的意義和價值。”王敬波如是表示。
曬賬單是為了擠水分。莫于川建議:“媒體和相關的部門可以進一步加強監督,例如紀委監察部門和信息公開主管部門,公布經費使用不合理的典型案例和事例,這樣可以對有不合理開銷的部門形成改進的壓力。”
如何讓每分錢花得合理有價值?劉劍文建議:“對于‘三公’消費監管,應建立綜合治理機制,事前設立‘三公’經費標準,并經人大批準,這體現在預算編制中要合理;預算執行過程中,‘三公’消費每個環節都應該有監督;事后有問責機制,對各種鋪張浪費進行追責,并把‘板子’打在具體人的身上。”
期待四:中央帶好頭 地方須跟進
中央部門帶頭了,“三公”經費公開能不能取得“自上而下、全面開花”的良好局面,人們更加期待。
在今年中央部門集中公布“三公”經費前夕,國務院公布了《機關事務管理條例》,并將于今年10月1日起實行。條例要求各級人民政府依照國家有關政府信息公開的規定,建立健全機關運行經費公開制度,定期公布公務接待費、公務用車購置和運行費、因公出國(境)費等機關運行經費的預算和決算情況。
事實上,從去年中央部門開始公開“三公”經費后,絕大多數省市、個別省的市縣也陸續公開“三公”經費,但人們依然擔心,接待任務更多更重的地方政府和部門,會不會如實公開。莫于川表示,“地方政府推廣曬‘三公’經費有其自身的困難,例如:地方政府會以‘不能在公務接待中對上級有所怠慢’為借口,進行超標接待,形成互相攀比的風氣。”
有中央部門帶頭和法律的硬要求,“三公”經費公開,各級地方政府會不會不打折扣落到實處?王敬波也道出了執行中可能存在的困難:“地方政府承擔著非常繁重的接待任務,在日常的公務接待過程中也有一些難處:一是接待標準,現今比較普遍的現象是,對來訪者接待標準的高低會與對來訪者的重視程度相關聯;二是很多接待的資源掌握在主要領導手中,接待成為資源配置方式的壟斷,成為一種較隨意的‘人治’,領導說怎么接待就怎么接待”。
中央帶好頭,地方須跟進。各級地方政府,須有中央部門這樣的決心和勇氣公開“三公”經費。對于各級地方政府“三公”經費公開可能出現的問題,專家們也給出了三點建議:首先,需要地方各級政府嚴格貫徹落實《機關事務管理條例》;其次,制定明確的標準,使得地方政府在實際操作中有標準可依;第三,對于享受超標準的被接待方,要有相應的機制進行約束和追責。(黃慶暢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