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侯長安日前在媒體撰寫和發表文章《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文章摘要如下:
“胡錦濤總書記7月23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表明了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鮮明態度,體現了我們黨對選擇的發展道路的高度自覺自信。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紀檢監察機關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最重要的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提供有力保障。
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在探索中進一步走向成熟
我們黨歷來重視反腐倡廉建設,始終捍衛黨的純潔性,發展黨的先進性。建黨九十多年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反腐倡廉建設新的實踐,不斷譜寫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新篇章。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高度重視和大力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明確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反腐倡廉的重大戰略思想和理論觀點,豐富和發展了黨的反腐倡廉理論和實踐,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在探索中進一步走向成熟。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為標志,反腐倡廉指導思想更加明確。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勇于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形成和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僅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一步指明了方向,也為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提供了重要思想和理論指導。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懲防并舉、重在建設,解放思想、改革創新,使反腐倡廉建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前進。
以反腐倡廉建設概念的提出為標志,反腐倡廉戰略地位更加突出。黨的十七大創造性地提出“反腐倡廉建設”的概念,并把反腐倡廉建設同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一起確定為黨的建設的基本任務,要求把反腐倡廉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幟鮮明地反對腐敗。這一新概括和新要求,不僅提升了反腐倡廉在黨的建設中的重要地位,也為實現反腐倡廉的常態化奠定了理論基礎。
以強調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為標志,反腐倡廉目標更加清晰。黨的十七大提出,黨的建設必須以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主線,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貫徹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上強調,充分認識保持黨的純潔性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不斷增強黨的意識、政治意識、危機意識、責任意識,切實做好保持黨的純潔性各項工作。這些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黨的建設理論的創新和發展,使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目標更加明確、清晰。
以“十六字方針”的提出為標志,反腐倡廉戰略方針更加科學。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確立了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反腐倡廉戰略方針。黨的十七大強調在堅決懲治腐敗的同時,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預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設,拓展從源頭上防治腐敗工作領域。“十六字方針”及“一個堅決、三個更加注重”,對懲治與預防的關系進行了科學概括,是對反腐倡廉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以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提出為標志,反腐倡廉工作布局更加完善。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重大戰略任務。2005年,中央頒布了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2008年,中央頒布了《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08—2012年工作規劃》。經過探索,反腐倡廉主要任務形成了一個體系(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兩大板塊(長期性、基礎性工作和反腐倡廉建設中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六項基本工作(教育、制度、監督、改革、糾風、懲治)的新格局,反腐倡廉內容更加全面,工作更具有整體性、系統性和實效性。
以“三個并存”、“兩個依然”的概括為標志,反腐倡廉形勢判斷更加準確。近年來,中央提出我們黨面臨“四種考驗”、“四種危險”,并將反腐倡廉總體態勢概括“三個并存”、“兩個依然”。這是對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方位和反腐敗斗爭具有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的準確判斷,有利于全黨進一步統一思想、堅定信心,增強反腐倡廉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以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規定的修訂為標志,反腐倡廉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更加規范。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修訂完善了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規定,建立和完善巡視機構,對紀檢監察派駐機構實行統一管理,成立國家預防腐敗局,成為《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締約國,使反腐倡廉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不斷完善,工作合力進一步形成。
以“三大條例”的出臺為標志,反腐倡廉法規制度體系更加健全。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先后制定和修訂了黨內監督條例、紀律處分條例、黨員權利保障條例和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黨政領導干部問責規定等黨內法規制度,使反腐倡廉工作逐步納入法制化軌道。
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
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我們黨對反腐敗斗爭的認識是十分清醒的,懲治腐敗的態度是非常堅決的,作出的重大決策和戰略部署是完全正確的。新形勢下,黨所處歷史方位和執政條件、黨員隊伍組成結構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來自外部的風險前所未有,黨的建設方面特別是黨員、干部隊伍出現了許多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面對新考驗新挑戰,我們必須科學分析形勢,堅定必勝信心,毫不動搖地走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
堅持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是我國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和黨的性質、宗旨決定的。當今世界,無論哪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杜絕腐敗,也沒有一招制勝的“靈丹妙藥”。不同的國家,政治理念不同、社會制度不同、國家狀況不同,反腐倡廉的模式、措施也必然不同。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必須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我們黨取得的執政地位和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決定了反腐倡廉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踐證明,只有走符合中國國情的反腐倡廉道路,才能確保反腐倡廉建設的正確方向,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堅強保證。
堅持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是奪取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決定性勝利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是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形成的,是對反腐倡廉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和科學把握,是一條必由之路。通過持續加大反腐倡廉建設力度,促進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有力地維護了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純潔了黨的組織和隊伍,增強了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有力維護了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得到了人民群眾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持,鞏固了黨的執政基礎。實踐證明,只有始終堅持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才能奪取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決定性勝利。
以堅定不移、百折不撓的意志堅持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新變化,國際力量對比出現新態勢,我國崛起的速度加快但面臨的遏制和分化壓力與日俱增,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滲透、破壞的活動越來越激烈,特別是妄圖利用腐敗問題詆毀攻擊社會主義制度,動搖干部群眾對黨領導反腐敗的信心,反腐倡廉建設面臨更大的外部環境壓力。我國改革發展進入“深水區”,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思想觀念不斷發生深刻變化,各種利益沖突將更加激烈,各種社會矛盾將更加凸顯,反腐倡廉建設將觸碰到越來越多體制機制制度方面的深層次問題。我們既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充分認識反腐敗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又要堅定信心,堅持正確方向,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毫不動搖地走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把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
以改革創新精神拓展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
改革創新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時代潮流,是事業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我們要善于把握時代發展的趨勢,加強對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大力推進反腐倡廉理論創新、實踐創新、方法創新和制度創新,使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越走越寬廣。
既不滯后于時代,又不急于求成。把握歷史方位和時代要求,積極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科學提出目標任務、方針政策和工作措施,掌握好工作的節奏和力度,做到既不盲目超前急于求成,也不落后于時代無所作為,使反腐倡廉建設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相適應,做到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既依靠專門機關監督,又充分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加強組織協調,在發揮紀檢監察、人大、審計等專門機關監督作用的同時,積極適應民主政治進步、公民社會發育、信息化加快發展的新要求,創新公眾監督方式,暢通公眾監督渠道,拓寬公眾監督領域,強化公眾監督效果,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形成強大的監督合力。
既加強頂層設計,又強化制度落實。立足于中國特色反腐倡廉建設的生動實踐,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全面貫徹反腐倡廉戰略方針,搞好總體規劃,加強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制度建設,不斷豐富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內涵。同時,教育引導黨員干部敬畏制度、遵守制度、維護制度,加強對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加大對違反制度行為的懲治力度,保證制度行得通、做得到、管得住、用得好,增強制度執行的剛性。
既整體推進懲防體系建設,又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堅持統籌兼顧、整體推進的要求,切實做好教育、制度、監督、改革、糾風、懲治等各項工作,逐步建立拒腐防變教育長效機制、反腐倡廉制度體系、權力運行監控機制,努力把腐敗現象遏制到最低限度。同時,緊緊抓住人民群眾關心、社會廣泛關注的突出問題進行深入持久的系統治理,進一步增強反腐倡廉建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成效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