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的“算盤”
俗話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不過,蘇寧的應戰在劉強東看來,是穿鞋的要跟光腳的應戰。
“你看當當天天在網上罵我們,我現在都不理他們,我不應戰,我的用戶也不會少,收入還在往上增長,大的應戰小的,穿鞋的應戰光腳的,絕對是傻子。”談起自己的戰略,劉強東信心百倍,志得意滿。
他分析稱,如果當天蘇寧不應戰,京東最多也就多個兩三百用戶,就算京東的價格真比平時低了20%、30%,最終也不會興起大風大浪。“我連發幾條微博,你都不理我,我還死皮賴臉去打,有意思嗎?”
“我以為蘇寧會在戰略上藐視我們,絕對不會回應,就是認為我們太小了,不值得搭理,無論我怎么喊都不會理我,就像易訊,天天喊著跟我打,喊了四五年了,可它一個季度的銷售額才7個億,跟小的打簡直是失敗,他們再喊五十年,我也不會理他們的,除非等他們規模跟我們差不多的時候。”
因此,蘇寧的強勢應戰有點出乎劉強東的預料。不過,對于這場從幾年前就已經注定的“戰爭”,早一天打或者晚一天打,并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今年打還是明年打,其中卻有很大的學問。
到今年為止,京東包括大家電和小家電在內的銷售額已經超過百億,百億的規模意味著趕上了當年賣給國美的大中,而大中用了20多年時間才達到這個規模,從最早的賣3C產品到賣大家電產品,京東需要大量的用戶規模,如果這個群體規模不夠大,京東的增長就會放緩。
因此,京東第一步戰略目標是將用戶群體從線下轉到線上。按照劉強東的說法,只有轉到線上,才有可能將線下用戶變為京東用戶的可能。
“我們必須通過這時候的一戰,把大量的消費者吸引到線上,特別是過去認為在網上買家電不靠譜的消費者。如果一年網上家電的銷售規模只有200億,京東還有什么可成長的?這個瓶頸必須突破。”對于京東此戰的真實目的,劉強東并不諱言。
甚至于說,選擇這個時機來打這場價格戰,更是劉強東的精明之處。京東的家電產品目前有100億的規模,虧10%,就是虧10億,等到京東的家電規模達到1000億,虧10%就是100億。
“如果我現在不打,兩三年之后,我到了三四百億,我也打不動了,他(蘇寧)一千億,一虧就是一百億,我一虧就是三四十億,那時候雙方都陪不起了,變成一場誰都輸不起的戰爭。”劉強東說。
“今天我虧十個億,絕對虧得起,投資人也不會跟我翻臉,只要我虧十個億之后,能迅速把大家電規模做到幾百個億,投資人肯定高興死了。你想想,這太值了,傻子都會選。”根據京東的統計,京東在這場價格戰中,原計劃流量增長30%,結果UV、PV增長了兩倍,其中大家電翻了一倍。
不過,現在來評論這場戰爭是輸是贏還為時過早。“戰爭還沒結束,早著呢。”劉強東說。 (馬曉芳 趙楠 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