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東北部這幾個鄉的地勢低洼,以前雨水大的時候經常是一片汪洋,只能種“抗澇”的高粱。因此,這一帶曾是遠近聞名的高粱鄉。不過,后來由于上游水庫及泄洪閘的修建,現在這里也早已不種經濟效益低的高粱,改種小麥和玉米了。
雖已尋覓不到紅高粱地,但這里還是保留了許多作品中的場景。
一條寬闊的膠河從莫言舊居前蜿蜒而過,正如他在作品里所說,小時候從后窗就可以看見清澈見底的河水,這里也是他們兄弟幾個最愛玩耍的地方。
![]() |
莫言二哥管謨欣在演示他跟莫言小時候應用過的摟草的耙子。鞠川江 攝 |
“莫言小時候很調皮,好動,沒事我們就愛到河里摸魚,鯽魚、鰱魚、河蟹什么都能摸著,這些他后來都有寫到作品里去。” 管謨欣提到當年他們一起玩耍的場景依然記憶清晰。
在距離莫言舊居十幾里地的孫家口村,有一座石橋至今保留完好。莫言小時候聽村子里的老人們講過游擊隊在這里伏擊日本汽車隊的故事,長大后在他的文學創作中,就把這段歷史寫進了小說。
對于莫言這次是否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管謨欣說他們一家都看的很淡:“獲不獲獎真不重要,高粱地里走出來的莊戶人不奢求這個,希望他能老實寫作,創作出更多好作品。”
然而相比起莫言一家的淡定,其他人似乎更加的欣喜和激動。二哥說這幾天,外頭來看莫言老宅的人明顯增多,光他自己就接待了來自海內外的六十多家媒體。在老宅旁邊的路口上甚至豎起了一個指路牌,以方便前來探訪的游客。
幾個從青島趕來的游客正在莫言的老宅門前興奮的合影留念。跟朋友一起從高密縣城來的單方偉也說:“莫言的作品中描寫了好多高密東北鄉的風土人情,民間特色,我們就是想來看看到底是什么樣的地方造就了這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
當問道在老宅旁的路邊上曬玉米的村民管謨強有沒有讀過莫言的書時,這位老鄉一邊不好意思地笑一邊說:“讀什么,不用讀,他講的都是身邊的故事!”
作為龍山文化、齊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高密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齊相晏嬰、漢代經學大師鄭玄、清代大學士劉墉均出生于此。這里民間文化氣息濃郁,高密撲灰年畫、茂腔、剪紙、泥塑之“民藝四寶”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高密最年輕的泥塑傳人22歲的聶鵬是莫言的粉絲,在離莫言故鄉不遠處他的泥塑工作室里,他興奮地介紹著讀莫言小說的感受:“他的小說的充滿了高密的風土人情和文化元素,他讓高密鄉土人物和生活走向了世界。物品也會讓更多的高密泥塑作品出口海外。”
![]() |
高密剪紙藝人齊秀花依據莫言作品剪的紅高粱剪紙作品祝賀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鞠川江 攝 |
而高密的剪紙女狀元齊秀花也依據莫言的小說《紅高粱》剪出了11幅新婚娶親的系列剪紙作品。她說:“我喜歡莫言的作品,他的小說給我也帶來了創作的靈感!”
獲獎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莫言自己也說,“我的故鄉和我的文學是密切相關的。這里的民間藝術、民間文化伴隨著我成長。當我拿起筆來進行文學創作的時候,這些民間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進入了我的小說,也影響甚至決定了我的作品的藝術風格。”(記者 王倩 張子軒 鞠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