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的發展對醫療行業的信息化、數字化建設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以往單一的手寫病歷、膠片傳輸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當今醫院的建設標準。作為醫院大型科室之一的放射科,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滿足來自醫院管理者、醫護人員以及患者等不同角度人員的需求?太原市中心醫院影像科主任蘇晉生認為,無論怎樣的信息化建設,理念更新都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醫院的信息化建設與醫院管理人員、醫護人員的理念要相互適應,相互影響,逐步形成一個螺旋式DNA上升的通道,只有這樣,醫院的信息化建設才能步入良性軌道。
太原市中心醫院放射科主任 蘇晉生教授
成立于1956年的太原市中心醫院影像科現由放射科、CT、核磁共振室組成。影像科PACS建設始于2002年,那時最初用的是一家法國公司的產品。隨著新設備的不斷投入使用,數據量成倍增加,舊系統已不能滿足網絡存儲容量和傳輸速度的需求。同時,因為舊系統軟件功能不強,處理速度慢不能實現真正的軟閱讀,綜合網絡和數據安全方面的考慮。2008年底,太原市中心醫院影像科決定更換PACS系統。
經歷三次升級換代蘇晉生介紹說,醫院影像科PACS從開始到現在共經歷了三次大的升級換代,從2002年至2008年的第一代系統為科室人員應用PACS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到2008年至2012年建成的第二代大型PACS系統,在線數據處理能力達到13TB,但隨著新影像設備的引進和醫院科研方面要求的日益提高,原有系統再無法滿足科室未來的規劃要求,因此在選擇第三代系統時,醫院從技術能力和服務質量對多家國內外廠商進行了比較,最終,飛利浦的智能PACS影像系統以影像調閱速度快,處理能力強,性能穩定等諸多特點贏得了與醫院的合作機會,并在2012年初完成系統實施,正式上線使用,通過與HIS對接實現真正的信息化、數字化科室。
太原市中心醫院放射科網絡室工作人員運行飛利浦PACS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