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狼性文化”是一種落后的企業文化?
前不久,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先生在公司內部網上發了一封以《改變,從你我開始》為題的公開信。在信中,李彥宏大聲疾呼,要在公司內部“鼓勵狼性、淘汰小資”。
這封信的內容流露到外界后,引發了輿論的熱議。其中,有贊譽之詞,也不乏批評之聲。作為一名企業觀察者,我更愿意摒棄這些輿論的紛擾表象,去揣摩、思考一位企業家的戰略胸懷。李彥宏此時看似突兀地提出“狼性文化”,其實源自于他一直深思熟慮的十二個字,那就是:“倡導企業變革,防止精神懈怠”。
圖變思舉,對企業而言是一種常態。小企業不變,則不能存活發展;大企業不變,則無法抗衡對手競爭。優秀的公司善于“現實之變”,卓越的公司敢于“未來之變”。誕生于1968年的英特爾公司,以動態隨機存儲器(DRAM)起家,在上個世紀80年代,已經成為行業巨頭。當時英特爾的領舵人安迪·格魯夫卻不滿現狀,在明辨時代發展大勢后,果斷踏上了從存儲器向微處理器的徹底、艱難而重大的戰略轉型之途。英特爾因此完成了從優秀到卓越的蛻變,成為了你我今天所看到的這樣一家偉大的公司。
優秀向前,需要攀登一座珠穆朗瑪峰,才能達到卓越;優秀向后,僅需退出半步,便是平庸的葬身之淵。從搜索巨頭,到移動互聯網,這對于百度而言,是一次前所未有、特別重大的戰略轉型,是一次從優秀到卓越的艱難攀升,自然容不得半點的精神懈怠。
二、用“狼性精神”防止精神懈怠
如果請大家來談談對百度公司浮光掠影般的印象,你會想到什么?穿拖鞋、抱玩具、唱詞賦、享受舒適的休息室和甜蜜的水果大餐?對了,還有嫵媚嬌艷的“度娘”!對于一家企業,這些現象正常嗎?不能一概而論。如果是“小資”其表,內心深處始終懷抱著“無產階級的奮斗之心”,也就是中國古典哲學思想所提倡的“外松內緊”的狀態,則值得贊許;但如果“小資情調”深入骨髓,變成一種“小資主義”,則值得分外警惕。因為“小資主義”背后體現的是隱患,是整個組織的精神懈怠。
最可怕的精神懈怠,其實是一個組織的精神懈怠。一個組織如果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則遲早會被危機吞噬。而每個組織無疑是由眾多的個體組成的,個人的精神狀態直接凝聚成了組織的精神狀態。李彥宏的真正目的,不是僅為了要開除公司內幾個“小資情調”的員工,而是想讓大家提高警惕、從思想層面根除“小資主義”。
當然,“小資主義”僅是精神懈怠的某一種表現形式而已。為了防止精神懈怠,李彥宏還需要挑戰各種不健康的“主義”和“思想”。他的目的,無非是想通過警醒諸多員工的思想意識從而更加激活百度這樣一個龐大的企業組織。如果不懂居安思危,不懂識勢而變,只是一味沉溺于行業霸主的幻覺之中,則遲早會似大象陷泥——進退維谷、難以自拔,甚至遭遇滅頂之災。
凡是重大戰略轉型,必須會涉及到以下幾點:一、敏銳而前瞻性的眼光及辨別方向的能力;二、堅定的目標;三、永不言棄的精神;四、千里奔襲的耐力和勇猛;五、近乎嚴苛的團隊紀律性,以及因此激發的強大的協同作戰能力;六、時刻保持警覺;七、在追求目標時靈活善變的戰術能力……上述種種特征的疊加,會讓你聯想到哪種動物?那就是狼!“狼性精神”是防止個人或組織精神懈怠的最佳利器。
三、企業呼喚“新狼性文化”
如果參照以華為為首的諸多企業提倡的“狼性文化”(我們不妨稱之為“舊狼性文化”)進行對比,那么,百度現在所提倡的“狼性文化”,稱得上是一種“新狼性文化”。它們之間的差異在于——
其一,背景不一樣。華為提出“狼性文化”時,正值中國電信行業處于慘烈的競爭之中,作為當時的行業弱者,如果沒有超乎常規的企業文化,恐怕很難找到自己的生存縫隙。而百度提出“狼性文化”,則是在幾乎獨霸搜索領域的時候。
其二,目的不一樣?!芭f狼性文化”是一種外警力,是企業為了求生存和發展而發起的對現實的挑戰;“新狼性文化”是一種內警力,是強者對自身的挑戰,是企業為了進行重大戰略轉型而發起的對未來的挑戰。
其三,結果不一樣?!靶吕切晕幕睘榈氖歉髽I內部的“小資主義”、防止組織精神懈怠,而對外則和競爭者更多地形成一種競合的關系。
其四,領域不一樣?!芭f狼性文化”更多地運用在傳統的制造業,“新狼性文化”則更適合新興的互聯網行業,因為這些新產業更講究透明、公開、合作、互贏。
其五,內核不一樣?!芭f狼性文化”的思想內核是“法(法家)內法(法家)外”,“新狼性文化”的思想內核則是“儒(儒家)內法(法家)外”,雖然也強調高效執行力、協同作戰,但骨子里信服德治,講究“仁政”,追求的是一種“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競合共贏。
狼行千里,去追尋那片更遼闊、更激越的疆域,需要一路上的永不懈怠。這是所有卓越企業的宿命與使命。
——張小平(知名財經作家/新唐智庫首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