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念四:限購令“松綁”有無時間表?
〔焦點〕限購令作為樓市調控的“權宜之計”實行已滿一年,雖然“一劍封喉”,但行政化手段的弊端決定了它并非長久之計。限購令何時會退出?
〔觀點一〕山東財經大學教授郭松海委員:限購令沒有很快退出的可能性。退出需同時具備兩個前提條件:政策“彈藥”完善齊備與房價合理回歸,但現在兩個條件都尚未滿足;況且全國個人房產信息聯網也并非朝夕之間,還是先把這些工作做好吧。
〔觀點二〕河南弘昌集團董事長陳世強委員:考慮到限購令的確對剛性需求和市場經濟產生一定負面影響,可考慮在一到兩年之后酌情退出。如果調控成果明顯,當房價增幅降低到一定程度時,限購令自然會放開。
〔觀點三〕中央財經大學賀強委員:還是要看房價什么時候回歸到合理水平。限購跟北京限車一個道理,如果不限制,會堵得開不了車。當然,限購不能長期實施,長期來看,人口紅利沒了,年輕人越來越少,閑置住房越來越多,再加以限制就完全沒有必要了。
〔點評〕與“限購令”相比,房地產改革的制度性建設才是長遠之計。傳統的調控方法可能導致“屢調屢漲”,解決供求矛盾才是根本之道,比如保障房建設,當務之急是如何較快增加保有量,如何做到真保障。
懸念五:部分地市“微調”會否挑戰調控效力?
〔焦點〕限價令松動、限購態度“曖昧”、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近日頻頻出現的地方樓市“微調”引發爭議。如何避免“小動作”沖擊調控效果?
〔觀點一〕郭松海委員:“小伎倆”頻出凸顯地方的“焦慮”和“沒底”。樓市交易不景氣、交易量下滑,地方面臨較大財政壓力,所以有一些試探性調整。這種調整會影響市場對樓市調控的心理預期,但影響力很微弱,全國樓市調控松動的基礎并不存在。
〔觀點二〕陳世強委員:“小動作”雖是個例,但說明樓市調控進入了關鍵期,調控如果含糊或松動,有可能引起跟風。但這也給我們一個警示,商品房限制太嚴會是一潭死水,樓市調控需更明確“有保有壓”、保障房的接續必須跟上。
〔點評〕2012年樓市調控面臨新考驗,利益各方“博弈”加劇,一方面要扎緊樓市調控的政策“籬笆”;另一方面要讓政策更具前瞻性、靈活性、多樣性,讓“擦邊球”無處遁形。
來源:新華網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