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開放自信的窗口
作為兩會親歷者,又是一位新聞人,全國政協委員、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劉長樂用四個字概括對這五次兩會的感受——開放、開明。
他說:“記者人數在增加、提問越來越尖銳,前來聽取代表委員意見的部長越來越多,新聞發布會越來越密集。”
他的感受可以具體到本屆兩會的許多“第一次”——第一次在人大新聞中心網站上鏈接各代表團主頁,第一次公布政協委員基本情況,第一次免費向媒體提供公共廣播電視信號和圖片服務……
而這些發生在2008年的第一次,從今天的角度來看,也已不再新奇。
五年間,兩會所有記者會實現了電視直播,向境外記者開放的大會場次大大增加……
五年間,不僅全國兩會的許多開放新舉措,被國內外參與者看在眼里,各地方兩會近年來也有不少創新之舉:上海兩會在兩天內接受了2700份直接來自基層群眾的“百姓議案”,江西省開始向社會公布省人大代表聯系方式、鄭州首次允許市民旁聽……
如果把視角放大,便不難找到五年間中國兩會越來越透明的“背景墻”。
2008年5月,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實施。“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的理念,體現的是公眾的知情權越來越受到重視。
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決定中首次明確提出“要建立黨委新聞發言人的制度”。
“最大的變化是,外國記者采訪兩會更加便捷、快速和開放。”從2003年起就參加兩會的俄羅斯阿爾法電視臺的記者吳牧一說。
近幾年,報名采訪中國兩會的3000多名記者中,境外記者都要占到三分之一。四年前,俄羅斯《專家周刊》把駐香港的辦公室遷到了北京。因為,他們覺得“只有深入到內地,才可能更準確、更真實地報道中國”。
細心的人會發現,從2008年兩會起,人民大會堂一樓北廳多了一張小小的發言臺。這張發言臺是兩會新聞中心專門為方便記者“捕捉”列席會議的國務院各部委“一把手”而進行的創新之舉。
更多的政府官員逐漸意識到,遮遮掩掩的態度往往會使流言蜚語大行其道,公開、透明是贏得民心、贏得公信力的最優選擇。
一年一次的兩會,不僅是中國感受經濟社會發展的窗口。透過這扇窗,全世界也在近距離觀察這個國家前進的脈動。
當一些人還在背誦NPC(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CPPCC(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英文全稱時,英語詞匯庫中已經多了一個叫“Lianghui”的新成員。近幾年,它在西方報刊上“露臉”的次數,也逐年遞增。
2008年兩會期間,英國《金融時報》發表題為《中國要優先解決的問題》的社論中說,中國全國人大會議是一個有用的“視窗”,由此可以窺見中國決策者的思路。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中國現實的政治制度,是與時俱進、具有發展活力的政治制度,有益于中國穩定和發展。”西班牙中國問題專家馬埃斯特羅說。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馬原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