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商:圖存、轉型與發展
市場的回暖亦使得房企的銷售數據見好。截止11月,萬科、保利、中海、華潤等11家上市房企已經完成了全年銷售目標。而萬科、保利的年度銷售額更是已破千億大關。不過在很多開發商看來,這一切“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自去年下半年開始,樓市持續低迷,房企庫存壓力大增,而此前形成的債務又將陸續到期。無力招架的開發商被迫降價或促銷以渡難關。“以價換量”抬升了銷售業績,成交量在猜測與懷疑中逐步放大,但也降低了房企實際利潤率。據統計,上市房企今年三季度整體銷售毛利率已降至37.85%。
而中小房企的日子更窘迫。今年部分中小房企出現嚴重虧損,不得不賣股權賣項目換取現金流,甚至剝離地產業務或轉型。6月,一度喜歡高歌猛進的房企代表綠城,連續轉讓了5個項目的股權。9月,有傳言驚曝某南方大型房企準備“清盤”退出地產行業。
當然,一些房企也抓住了調控帶來的機遇。融創、SOHO中國等通過并購和股權轉讓獲得了低價購得土地和在建項目等資源的良機,而萬科、龍湖等則積極拓寬融資渠道,抄底土地市場,為下一輪擴張做好了準備。這也意味著行業集中度將越來越高。
通過降價或促銷,開發商才在與購房者的博弈中重獲了主導權,另隨著市場的回暖尤其是全年銷售目標提前完成,不少房企開始“縮量提價”。但一位上市房企副總裁表示:“價格也不敢輕易上漲,以免調控再次加碼?!?/p>
不過,“房地產最壞的時期已經過去”,多位地產大佬在深圳住交會上如此感嘆。盡管房地產不再以過去十年的速度和質量去發展,樓市調控也不會輕易結束,但業界普遍認為城鎮化將成為樓市發展新動力。
此外,基于行業變化之因,房企紛紛踏上“改舊創新”的轉型之路。一方面,通過發展模式轉變、產品服務升級來獲得品牌溢價,從而增加內生利潤;另一方面,不斷進行多元化嘗試與探索,以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及分散經營風險。在盤整期,房企在底部探尋自身價值,這對行業而言未嘗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