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過春節了,蒿溝鄉大大小小的村子里顯得空曠冷清。大部分農家門前大門緊閉,院落凌亂。空曠的鄉村小路上,最常見的就是運輸動物的大型卡車,以及剛修建好的三五米高的大鐵籠子,這是專門用來裝獅子、老虎和黑熊等大型動物的。
“搞馬戲的人,現在都到外面掙錢去了。春節期間是演出最多的時候。”徐常州說。
徐常州搞馬戲團已經十五年了。這些動物是他從不同地方的動物園租來的,每只動物租金在幾千元,一個月下來,動物的租金要三四萬元。如今,這些動物能為他帶來一年一百多萬元的收入。如今,他把妻子和孩子都安置在宿州市區,也在市里買了房子,而老家三十多平米的小院子則專門給動物們休整,每次帶動物們回家,自己和七十歲的母親就在這里照顧動物。
在埇橋區,和徐常州這樣的馬戲從業人員,最高峰時曾有2萬余人,共三百多個馬戲團。在當地有句老話:寧走三江口,不過蒿桃柳。意思是這里高手云集,馬戲藝人沒兩把刷子就別來班門弄斧。如今,不少埇橋人已經成了專業馬戲藝人,這門手藝也給當地人帶來了相當不菲的收入。
然而在行業興盛的同時,近年來,行走各地的鄉村馬戲團也因為對動物的訓練方式不夠科學、人性而遭到了不少譴責。隨著公眾動物保護意識的日漸增強,馬戲表演項目在不少地方都受到了苛責,尤其是來自動物保護界的苛責。
宿州市文化館館長張永恒介紹,由于一些動物保護方面的壓力,這幾年馬戲團也在慢慢改進訓練動物的方式和表演模式。
“2006年舉辦第一屆宿州國際馬戲藝術節的時候,有一個節目是老虎跳火圈,這也是鄉村馬戲一直以來的經典節目,”張永恒介紹,“但演出后不久,有關部門就要求取締了這樣的節目,因為這是對動物的一種傷害,動物怕火。”
在2010年舉辦的第二屆宿州馬戲藝術節里,這個節目以老虎鉆鐵圈取代,鐵圈上纏繞樹葉。
說到這里,張永恒也覺得有一絲無奈。
“馬戲團畢竟是從鄉村發展起來的。不是馴獸員要傷害動物,是因為他們不懂這些。”張永恒說。“他們和這些動物朝夕相處這么多年,對待動物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怎么會刻意傷害它呢?”
在31歲的馴獸員晁岳戰看來,馴獸員一定不會傷害動物。他兩年前從家鄉河南來到宿州,專門訓練獅子、老虎和黑熊等大型動物。他的手臂上就有被老虎抓上的痕跡。他說,最常見的就是用食物引誘。
輿論壓力較大的時候,和徐常州一樣的馬戲團團長的生意也一度冷清。收入減少了,但開支卻一樣也少不了。徐常州飼養幾只大型動物,光買肉的錢就要好幾百元。但生意再差,也不能讓動物餓著一點。對他們來說,只有讓這些老虎獅子吃飽,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