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著 成績一直前三,總愛問“為什么”
練習走貓步,別人走1遍她要練10遍
在學校時的馬可很文靜,也很執著、認真,這是給幾位老師留下的比較深刻的印象。“只要與服裝設計有關的,她都會關心。一場服裝秀上,除了服裝設計本身外,她還會悉心觀察舞臺布置、燈光設計、妝容等,總之,她有很多的‘為什么’,不停地找老師探討、研究。”當時擔任馬可班主任的吳志琴老師上形體課,她說,馬可學習很努力,模特練習走貓步,人家走一遍,她卻會自己練習10遍,甚至更多,形體、舞蹈課上,她總要拉著老師,一遍遍地練,直到老師看著點頭認可了才罷休。也正因為如此,馬可在班級里,無論專業課成績還是基礎課程,都是出類拔萃,從來沒有掉出過前三名。
吳志琴回憶說,馬可是班里的團支書,也是她的得力助手,人緣十分好,與同學們相處十分融洽。班里班外的各種學生活動,馬可都要負責組織安排同學們的出行、食宿,每次都安排得妥妥當當的,很讓老師放心。
細心 工作認真到甚至有些苛刻
討論領子衣角細節花去3小時
“在服裝設計上她經常喜歡逆向思維,敢于創新和挑戰,平時的設計作業就很吸引人。”指導過馬可專業課的皇甫菊含老師回憶道。馬可在生活上卻是十分可愛,她十分愛吃餃子,有一次要過生日了,她便調皮地給皇甫老師打電話要求去她家中包餃子吃,這個愿望很容易地就得到了滿足。
在皇甫老師眼中,情感細膩的馬可在工作上是極為認真,甚至是有些苛刻。2006年,她曾帶著兒子去廣州看望馬可,上午10點就到了她的設計室里,打過招呼后,馬可轉身跟打版師討論服裝設計的兩個細節,關于領子的造型及上衣衣角的邊,到底是多一塊還是少一塊比較好。結果這一討論就一直到下午1點才結束,決定最終的服裝版型。“雖然當時等著她一起吃飯確實有些餓了,但我為有這樣的學生感到驕傲。細節決定成敗,她做到了,所以成功了。”
23歲時她就獲得國際大賽金獎
從蘇州大學畢業以后,馬可來到廣州一小型服裝公司。1994年,23歲的她以《秦俑》獲得第二屆中國國際青年兄弟杯服裝設計大賽金獎,至今仍是金獎選手最年輕的紀錄保持者。1995年獲得中國首屆十佳時裝設計師稱號。
在看過“麗媛style”后,馬可的老師們評價這次的設計得體、大方,簡約而又頗具國際范兒。同時老師們也認為,馬可的走紅并非是一時之功,而源自于多年的積累和她自身不斷的努力。廖軍說,藝術家如果想要取得成績,一定是有文化奠定基礎的。如果一個人缺少內涵和文化素養,設計出來的作品頂多只有形,而沒有神,要形神兼備,文化內涵很重要。在這一點上,馬可就是最好的例子。
彭麗媛專項定制服裝不在市場售賣
廣州市例外服飾有限公司昨天發布公告,確認彭麗媛所穿服裝為中國著名設計師馬可專門設計定制,由民族品牌“無用”及“例外”團隊配合制作。從布料到縫制、染色均貫徹環保理念,并且為純手工制作。此次設計及制作為專項定制單品,不在任何公共場合售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