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人權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著眼世界文明進步潮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在探索中國人權發展模式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新進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今天總結和梳理這些經驗,對于推進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政府始終把解決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方面的問題放到首要地位,取得巨大成就。從1978年到現在,中國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從溫飽到小康的兩次歷史性跨越,消除了約2億多貧困人口,提前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為世界減貧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
2009年4月,中國政府發布了《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明確規定了2009至2010年各部門在促進和保護人權各領域的工作目標和具體措施。這是中國首份以人權為主題的國家規劃,是全面推進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重要政策文件,用制度推動人權發展,中國人權事業從此進入了新階段。近年來,從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到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從9年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到農村地區免費午餐的推行,從公民的有序政治參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公民的權利保障基礎在不斷夯實,個體全面發展空間得到不斷拓展。預定的各項目標都已如期實現,其中有約35%的約束性指標和50%以上的涉民生指標超額或提前完成。《行動計劃》的全面實現,展現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和全面促進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堅定信心和決心,標志著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邁入了一個新階段。
2012年6月,中國政府發布《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這是中國政府制定的第二個以人權為主題的國家規劃,是我國落實尊重和保障人權憲法原則、推動科學發展和促進社會和諧的重大舉措,標志著中國人權事業發展進入了新階段。緊密結合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理念,緊密結合實施“十二五”規劃綱要,《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提出了一系列人權發展目標:從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到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從充分保障少數民族、婦女、兒童、老年人和殘疾人合法權益,到開展國際人權交流與合作……這些計劃著眼于持續全面地推進人權事業發展,深刻詮釋了尊重和保障人權這一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描繪了人權事業發展的美好前景。近幾年,全民醫保、建立低保GDP連續十年平均10%的增長,這個記錄恐怕沒有哪個國家能做到,國家強大了,現在世界都在聚焦中國。
在十八大報告中,專門提出要切實尊重和保障人權問題,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今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全面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進行了很好的描述,其中很多信息都是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的,對廣大老百姓來說是重大利好。比如,今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繼續提高10%;新農合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由25元提高到30元;改革和健全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城鎮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70萬套、新開工630萬套等。這些民生領域政策的出臺,既體現了政府高度的責任意識,又是順應群眾期待的必然選擇,有利于鞏固黨的執政基礎,贏得群眾真心擁護。“兩會”正是對十八大報告關于切實尊重和保障人權“精神的貫徹落實和最好的詮釋。我們從人權新觀察的視角,可以看出中國人權事業取得成就斐然,在開啟中國夢的新航程中美麗中國的人權在行動。(網友 趙虎啟)
實習編輯: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