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入社區 貼心服務
在北京東方博大醫院采訪時,看到該院副院長王玉玨跟一位正在輸液的老太太聊起她的病情變化。走在醫院里,王玉玨也不時同迎面走來的患者打招呼。“他們都是住在附近的居民,時常來拿藥、看病,慢慢就都熟了。”這并不是王玉玨個人的行為方式,而是這家醫院推崇的服務理念。“我們是一家一級醫院,也是一家醫保定點單位,能扎扎實實做好周邊居民的醫療服務,就是實現了我們的目標。”
在該院所處的潘家園地區,轄區面積3.4平方公里,有12個社區,常住人口13萬,流動人口3萬。這樣龐大的人群,醫療需求也是頗具規模的。
“以我們目前配備的醫療人才和設備、環境,能夠滿足轄區居民對于常見病、慢性病,以及一些較為復雜的婦科、肛腸科疾病的診治。”劉艷玲說,能夠給周邊社區的居民做好服務,是該院轉變思路后,全體領導班子共同的理念。“周邊居民很多,醫療需求也很大,盡管周邊醫療機構不少,但像我們這種水平的一級醫院不多,我們只需要扎扎實實做好周邊居民的服務,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口碑宣傳,醫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能得到體現。”
據了解,醫院成立以黨員為首一支義診小分隊,不間斷分別在周邊不同的小區內設置義診站點,為居民免費提供測量血壓、血糖,簡單的健康指導等服務。一些不便行動的老人,也可以得到上門送藥、上門打針輸液的貼心服務。
王玉玨說:“有些老人會問我們是不是醫保單位,得到肯定回答后,就有人把醫保轉到我們醫院。”其中,很多老人把醫保轉來,僅僅是為了方便定期開慢病的藥,這些藥都是醫保基本藥物,醫院也是執行低利潤銷售。
對此,王玉玨認為:“國家醫改強調層次分流,大病到大醫院,小病、慢性病在社區,所以我們能做一點是一點。”劉艷玲也表示:“很多基礎病、常見病都不需要到大醫院去,周邊居民來看病,方便了自己,也是合理利用了醫療資源,對我們醫院長期發展也是有利的。”
醫院為了方便婦科患者緊急的醫療需求,還開設了24小時宮外孕急救綠色通道,可以實現患者到院30分鐘內上手術臺。內科、外科、麻醉科、血庫等多個科室聯合組成,要求10分鐘以內到崗,為患者爭取寶貴的搶救時間。
克服困難 自強自律
7月2日,北京某報紙刊發一則調查性報道文章,記者對三家民營醫院進行暗訪,發現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診療不規范問題。這又一次引發了人們對于民營醫院的信任危機。當日,北京東方博大醫院召開緊急會議,就此事進行研討,并在決策層中取得一致的觀點:嚴格自律,規范診療,杜絕類似事件在我院發生。
該院執行院長吳建華認為,民營醫院在最初發展的一段時間,由于特定條件下的種種原因,的確存在一些夸大宣傳和不規范診療的問題。但是,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家衛生部門不斷加大監管力度,患者對醫療服務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曾經靠不合理手段謀取利益的民營醫院也吃到了苦頭,越來越多的經營者意識到,醫院的本質還是醫療,不能與患者爭利。
北京市醫療產業商會專家組的現場檢查,就是行業自律行為的強烈信號。吳建華說:“通過這樣的督查活動,聽取專家的意見,讓我們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努力提升醫院運營管理水平。”
劉艷玲院長曾是一家三甲醫院婦產科主任〔主任醫師〕,初到民營醫院,也經歷過一段“適應期”。“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有很大不同,前幾個月很不適應,我經常想著明天就向醫院請辭,但第二天太陽升起了,又堅持了下來。”她說,讓她堅持下來的原因是自己與醫院不斷融合和調整辦院的理念。“注重醫療質量、用心診療和服務好每一位患者、善待全院職工,不再執迷于眼前經濟效益,而是真正把醫療作為事業來看待。”
劉艷玲院長有一個理論,現在民營醫院,要看三方面的指標。患者、醫護人員和衛生主管部門。如果其中兩方認同,那么說明現在的做法尚可,如果三方都不認同,那就要考慮一下原因了。她說,一些民營醫院頂風作案的行為,被患者臭罵、被衛生部門處罰、醫護人員也覺得抬不起頭,這類醫院盡管短期獲利,但也失去了長線發展的基礎。“民營醫院要真正認識到,回歸醫療本質才是醫院的發展根本。”
劉艷玲坦言,“我們嘗到了扎實做醫院的甜頭,今后也會繼續堅持。”同時,她也提出,民營醫院普遍存在缺乏人才、缺乏政策支持、缺乏社會認同的問題,“孤軍奮戰”的確能力有限,期望能夠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
今年兩會期間,北京市醫療產業商會會長詹陽斌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民營醫院必須要提高自己的公信力。” 在商會內,他也曾多次表示,企業想取得長久的發展,必須有清醒的認識。“舊有的理念必須革新,民營醫院要把醫療當做事業來做,重視可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