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了,我們遺書都寫好了”
鏡頭三:“全大隊官兵4個人為一組,輪流作業,干部負責清理、檢測、包裝,戰士只負責搬運。”防化技術大隊的操作間里,大隊領導穿著30多公斤重的鉛衣,戴上防護頭套、手套第一個上陣,緊接著是機關分隊干部、黨員和骨干。
這是大隊要對上萬塊放射源進行清理、檢測、包裝。與這么大批量的化學危險品“零距離”接觸,無疑是在與“毒魔”作殊死較量。許多人心生顧慮,忐忑不安。
“領導都敢干,我們還怕啥!”看在眼里的戰士們心服了。
任務提前順利完成,官兵無一人受沾染。
風險面前,領導干部就是“擋風墻”。記者了解到,銷毀作業涉及部門廣、動用兵力多、組織難度大、作業風險高,為此,沈陽軍區規定部隊每次進行銷毀作業時,必須有一名副師職以上領導在現場組織指揮。軍區裝備部則要求,銷毀站領導要現場指揮、親自作業。
“最大的挑戰往往是面臨危險時,別人快速撤離,遠離危險之地,他們卻必須將生死置之度外,毫不猶豫地沖上去,與‘死神’賽跑,與‘惡魔’搏斗。”在沈陽軍區副司令員鐘志明眼里,“銷毀兵”就像黃繼光、董存瑞,隨時隨地準備沖鋒陷陣,敢于犧牲奉獻。
2010年8月16日,伊春五馬河一家鞭炮廠發生爆炸,釀成慘劇。地方政府向沈陽軍區緊急求援:尚有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80余噸,其中黑火藥20余噸,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請求派爆破專家現場指導銷毀。
軍區把任務交給了地爆器材檢測銷毀站。此時,工程師侯廣志剛完成銷毀任務從海島返回沈陽,正在醫院照顧待產的妻子。接到命令,他二話沒說,連夜趕赴伊春,于第二天凌晨4點到達事故現場。
爆炸起火后的現場滿目瘡痍,遺存的黑火藥等原材料隨時都有險情發生。由于銷毀風險太大,地爆公司老板說:“玩命的事,給多少錢也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