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
十年來作品仍有新變化
陳履生分別在國博策劃了黃永玉的八十大展和九十大展,此次展覽第二、第三部分主要呈現了黃永玉從八十歲到九十歲之間的創作變化。陳履生介紹,首先是畫的尺幅越來越大,黃永玉的創作不但表現繪畫才能,更重要的是表達文化態度,80歲后畫的、寬22米的巨幅長卷《荷花卷》上有十分豐富的題跋,黃永玉深入淺出地將20世紀以來中國畫與西畫的差異以及文化論戰一一題寫出來,因此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荷花作品;其次是黃永玉的重彩作品有了更明顯的發展,他把荷花題材演繹得更加豐富多樣,呈現富麗之感;此外,人物作品也跟過去有了很大變化,如《春江花月夜》中,色彩更加濃烈沉著,是十年間變化的重要方面。
陳履生表示,在變化的同時,黃永玉還保留了他一以貫之的幽默風格,《陋室銘》中的“往來無白丁”被黃永玉用書法作品“往來盡白丁”來詮釋,黃永玉將常態的文化以顛倒的方式呈現出來,調侃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賞析
《白描荷花》
陳履生把《白描荷花》稱為“一位九十歲藝術家的健康體檢表”,因為白描對藝術家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如果是身體不健康的70歲畫家畫,也不畫出來好作品。陳履生表示,藝術家顯示自己的功力必須用白描,這張丈二尺幅的《白描荷花》是畫展開幕前一個月黃永玉用4天時間創作完成的,畫面線條流暢,沒有一般老人所畫的作品中手抖的痕跡,說明黃永玉身體很健康,生命力和創造力都十分旺盛。
《松風》
這幅作品是陳履生很喜歡的一幅。陳履生表示,重彩作品一般比較纖細,缺少雄渾的氣魄,但是黃永玉的重彩《松風》卻把松樹歷經風霜后頑強不屈的姿態表現得尤為出色,尤其是畫樹干上運用了寬排筆和金色,處理手法十分獨特。
陳履生介紹,20世紀70年代后,黃永玉從版畫轉向水墨創作,很多人說他畫的不是國畫。但是黃永玉并不在意,依然著重在創作中表達自己的心性。在《松風》中,黃永玉依然把80年代飽受爭議的排筆、重彩方式運用到國畫中來,不拘一格地用他獨特的繪畫語言表現松樹的形象和文化品格。
“文人的方式固然有其存在的價值,而顯然,這個時代需要強烈的視覺感受。身處高樓大廈,面對巨大的廳堂時,過于纖細的視覺表達會與周邊的環境不相符,而《松風》在造型和色彩方面恰恰以異常強烈的視覺方式與這個時代相吻合?!标惵纳f
《春江花月夜》
黃永玉的學生、藝術家楊明義介紹,這是黃永玉特意為自己89歲的生日創作的。
《春江花月夜》體現了黃永玉拿手的濃墨重彩風格,人物造型生動活潑,線條流暢飄逸。古代題材的選擇既體現了傳統的民族審美觀,又表達了對當代美好生活的追求;畫面中歌舞升平、舉杯暢飲的場景營造了歡慶的氣氛,表達了畫家內心的快樂,意在給予觀眾正面的鼓舞和力量。楊明義表示,黃永玉還以《春江花月夜》為封面制作了2013年年歷贈送給好友,年歷內每一月份的插圖都是該作品的局部圖。(記者顧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