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夢是一項結合傳統中華民族價值觀和現代人類社會發展觀的創新主張,也應該是人類在21世紀的共同追求。
中國夢是開放性的,至少包括中國人的夢和參與中國的夢,這兩大部分。中國夢是現在進行中的實境,也是未來世界各國的追逐范式。
中國夢的社會背景,必然要建立在一個現代化的中國文化認同之上。簡而言之,現代中華文化便是建立一種攝含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普世價值和人類各民族平等相處的新倫理。它本身就是一項聚沙成塔的新文明道路,也是近百年來所有中國有識之士的共同愿景。
誠如20世紀著名的英國籍歷史學家湯恩比(1889-1975)在1967年所預見的:解決人類21世紀的問題,必須從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和東方佛教思想中去尋求智慧。若如此,中國夢可以是一個簡單的抽象概念,中國夢也可以是一個一系列的為著人類新文明框架的探求;不論是抽象概念或者是追求人類新文明的整體發展,如何建立一個文化認同的價值鏈,似乎是中國夢進行式中一項不容忽視的事情。
文化是包括社會、經濟、科技、教育、生態等方面一切發展的基礎底蘊。同時,也是一切事業和活動發展成功和成熟后的總結性反映。文化既是抽象的,也是實在的。文化發展與認同,可以透過系列性的內容指標做為發展依據的源頭,這種內容指標反過來可以成為一切發展過程中,將每個階段的成果推向大眾普羅化的認知,而形成一股文化勁道或潮流。
文化認同是由上述許許多多的有形工程與工作,所匯流合成與累積出來的無形成果。文化認同也是人類文明中最復雜、最龐大、最耗時的一個社會化過程,此處所謂的社會化過程,系指形成一種自然而然的歸屬感和共同記憶。
如果在適當的時間點,針對適宜的對象,提供合乎口味的陳述內容,以及利用良好的無語文障礙的信道與傳媒技巧,便能創造出一定的捷徑與影響力,觸動各民族內在心靈對于這種文化的體會,并產生身在其中、深得我心、與有榮焉、會心一笑、甚至是拍案叫絕的自我感覺和深層歸屬。
創建一套具有中國特色與中國元素的新普世價值和人類相處的新倫理;不受各種宗教信仰、生活方式與傳統、年齡種族性別的影響,讓人們自然而然的擁有與共享,同時具有各自不同的生活圈和自我揮灑的空間。在經濟全球化十多年后的今日,歷史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到極限,貧富差距愈發嚴重,中國元素的新倫理例如為富而仁、富而好禮傳統精神,均可以對經濟全球化帶來一種再平衡。
中國夢的文化認同價值是一項十分艱巨的文明工程。本文試圖從文化發展的創新角度,期盼中國夢的全面實現,不僅是從中國人的角度,而是從全球參與的方向,對于中國夢的多層次定義、全面性重要內涵框架、國內外傳媒策略等方面,提出建立中國夢的文化認同價值鏈,期盼加速中國夢時代的全面到來。(臺灣漢學中心前主任 慈濟大學國際漢學教授 顧敏)
編輯 黃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