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能力有限成明顯短板
在記者接觸的幾家民間公益組織或團體中,他們都有一個共識:民間公益具有結構簡單、流程清晰、財務透明、做事細致的優勢,不過,除了面臨內部管理、捐助渠道等問題外,沒有足夠的籌資能力和相對固定的善款來源也是民間公益明顯的短板。
2013年11月22日,在鄭州北郊城中村的邵莊,一家門頭上寫著“雷鋒商店”四個大字的店面悄然開張,這家店面被當地媒體稱為“河南省首家民間公益慈善商店”。
店老板是一位身高不足1.3米的“小女孩”,名叫周勇兆,朋友們都叫她的昵稱“星星”。星星今年已經28歲,因為身患垂體性侏儒癥,星星的身材樣貌和聲音,永遠停留在了“童年時光”。
星星是個好強的女孩,就業不成,她就自己創業。“雷鋒商店”所經營的商品,都是星星和公益愛心人士一起募集而來的,有衣物、圖書、飾品、玩具等。
“把捐來的東西再賣了,合適嗎?”面對公眾的不解,星星解釋說,“我們在勸募的時候,就會告訴募捐人,這些物品捐贈有兩種選擇,一個是捐給公益組織的愛心倉庫,這里的物資全部是免費捐獻給需要的人;還有一種是捐給雷鋒商店。這個提前就會告知,尊重捐贈者的選擇。”
星星說,這種公益與商業結合的形式,不僅能讓愛心人士捐贈物品循環利用,保護環境,還能將所得款項用于支持殘障和弱勢群體就業。
然而,正式開業的前兩天,營業額分別是70元、94元,第三天創下新高時,也僅僅122元。
處于類似窘境的,還有自稱“終身義工”的方紅。除了河南省發起較早的民間公益團體“恩來公益”,方紅還創辦了“河南獅子會”、“中國時間銀行網”、“中原愛心聯盟”等公益組織。
方紅說,2010年之前,他發起成立的公益組織一直靠自掏腰包來維持,最困難的時候,曾賣過一套房子和一輛汽車。
慢慢地,方紅也有了一些改變,他說:“自我造血,或者叫社會企業模式,是公益組織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如駐馬店的‘遂平公益’,他們出資組建了一個腰鼓隊,平常做一些盈利性的演出,然后用這些資金做公益。這種自我造血的模式能夠讓我們這些公益組織走的更遠。”
“做好事兒只有自己知道”很危險
2013年11月16日,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中心調查的“2013年度中國民間公益透明榜單”發布,該調查囊括了國內1000家民間公益組織的透明信息,從基本信息、治理與管理、項目、財務四個工作層面進行解析,民間公益組織整體平均分僅為26.95,60分以上的機構僅有61家。
對于這份榜單,有機構叫屈:“我們機構網站上有項目披露呀,為什么只得到了幾分?”對此,主辦方的解釋稱:“大多數機構在進行信息披露時做不到有效和集中,許多機構項目動態信息僅僅依靠活動圖片的發布。關于機構的治理和管理信息方面,披露信息也非常分散。”
“做公益并不是只有愛心就夠了,對民間公益組織來說,一定要加強內部管理,形成公開、透明、規范的運作機制。”河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許娜說,“拿自己的個人資產做公益,可以不公開,但如果接受了別人的捐助,就需要把接受的物資、發放的情況、是否用于公益組織的運作費用等做到公開、透明。否則,‘做好事兒只有自己知道’是很危險的。”
民間公益發揮的積極作用日益彰顯,與之相反的卻是,民間公益的自身生存卻日益窘迫。有調查顯示,能生存2年以上的民間公益組織,不足百分之三十。
據記者了解,目前河南民間公益資金來源主要有三種:個人倒貼、企業募捐、從基金會獲取。其中,單純依靠個人倒貼的多處于“朝不保夕”的狀況,持續運作很難得到保障。
不少民間公益組織雖然能夠得到企業的募捐,但因難以實現民政注冊,遇到“身份”的尷尬。如此一來,這些公益組織接受捐款和捐物時,企業和個人不敢與其開展深入的合作。而支撐公益組織生存和發展的中堅力量——志愿者,也出現流失的現象。同時,由于慈善業在中國起步較晚,公益慈善領域的專業人才奇缺,缺少專業性也影響著民間公益組織的發展。
對此,鄭州大學社會管理學院教授紀德尚認為,社會愛心人士、各種公益組織和團體的行動,切合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他們傳遞的是正能量,宣揚傳播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應該得到全社會的認同和關注。
“但愛心公益也是技術活,民間公益不能僅靠熱情。為了獲取更多的支持,作為公益組織本身,也應該加強自律,努力暢通渠道,積極進行登記注冊,公布各種慈善數據,建立透明的財務制度,讓愛心活動在陽光下公開、規范運行。”紀德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