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們回憶以前都怎么做?
自己動手打家具 萬事不求人
“我們結婚那會兒,家里什么都沒有,啥玩意都得自己做。”今年57歲的徐先生告訴記者,年輕那時候根本沒有那么多賣家具的地兒,家里又雇不起木工師傅,只能靠自己動手摸索著整。“床啊、大衣柜啊、桌子啊,都是我自己打的。” 徐先生說,之前他從未學過木工活,但跑到賣木頭地方貓了三天,看了那兒的師傅做幾樣東西,回來就全都依葫蘆畫瓢,自己做一套。“看人家咋刨板、打膩子、刷漆, 回家后自己再一發揮就做出來了,也不覺得有多難。”徐先生說道。
別看如今已經年過半百,但徐先生還是保持著當年愛動手的勁頭,這不聽女兒抱怨家里的防盜門有些漏風,他特意帶著海綿到女兒家來做軟包門。“在外面做挺貴的,還不一定有我做得細致,反正沒啥事,慢慢幫他們整唄。”徐先生一邊裁著海綿一邊笑著說,這樣的手藝活,女婿是一點門路也摸不著。“我干活的時候他也愛來幫忙,可往往越幫越忙,連個鉗子都使不明白。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在趙先生那一代人眼里,像打家具、換鎖、換燈泡這些事都屬于基本技能,男同志應該都會干,就像他們覺得女人應該會做飯、織毛衣一樣。“我爸比我還厲害,當時我家住的平房夏天漏雨,他爬上屋頂沒一會兒就修好了,這個我就不會。”想起這些,徐先生不由得感嘆道:“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晚輩們回應現在該怎么做?
時代進步了 很多事并不需要自己去做
“這事兒可不能那么比,我會看醫療報告還會動手術,可我丈人也不會啊!”徐先生的女婿小姜是一所著名醫院的外科大夫,他坦承在這100種“必備技能”項目上,自己很多都是門外漢。“修個電腦啥的我倒是會,但通下水道這樣的我就不會了,至于人情類,那我更是外行。”
在小姜看來,老丈人徐先生確實是多才多藝,刮得了大白打得了家具,但自己完全不打算學上一學。“現在外面能干這些活的一抓一大把,我干嗎非得自己干啊?”小姜反問道:“外面買的家具又新潮又好看,我還自己動手打家具干什么?都不夠我耽誤工作的。”
而在小姜的同事倪先生看來,女生們用當年的標準衡量男士,完全是不公平的。“我老媽會的,我老婆也不會啊!”他舉例說,比如做衣服織毛衣,身邊的女孩子就沒一個會的。“我媳婦連餃子都不會包,反正超市里有賣現成的。”
記者發現,在出生于80、90年代的這些年輕人看來,“術業有專攻”這件事兒非常重要。而這張技能表上的很多項目在生活中并不是經常需要用到,缺乏實用基礎。“比如治療毒蛇、蝎子、蜈蚣傷,生活中遇到的概率很小,去趟樹林就被這些玩意咬一口,我得多背啊?”一位穿著彩色羽絨服的年輕男孩對記者說,他認為如今資訊發達,專業分工細化,并非所有事情都要親力親為。
專家們有什么觀點?
部分技能確非必需
吉林大學社會學系的博士研究生劉威認為, 非要所有男生都掌握這100項技能,是既不現實又不科學的。劉威說,這100項技能,的確50后、60后更擅長,但這與他們生活的年代有關,老一輩生活的年代,物質條件很差,家庭成員中,個人被賦予鮮明的社會和家庭職責,比如男人要承擔水電維修甚至泥瓦工工作,女人必須承擔主婦責任,比如洗碗、織毛衣。而且那時的專業分工遠沒有現在便利,解決問題更多的是要靠自己,但如今社會服務便利,加之年輕人的成長環境改變,一些技能早已經不再成為必需。“同時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從小家庭、學校都在給他們灌輸‘要好好學習,考上好大學’,‘家里什么事兒也不用你管’,家長和老師基本不會教他們生活技能。”
在劉威看來,“360行,行行出狀元”這句話一點都沒有錯,尤其現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可能3600行都不止了,個人掌握的單方面技能也越來越精湛。因此,大家通過交換的方式換取所需,而不是親自上陣,事必躬親,這是順應社會發展的事情。“比如像換電路板,改煤氣管道這樣的事兒,還是找專業的人去做比較好,一方面可以節省時間成本,又杜絕安全隱患。”
不過劉威同時強調,男性們也應該主動掌握一些諸如洗衣、煮飯照顧小孩這類生活技能,雖然這些在傳統觀念中都是女性應具備的本領,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這些必備的生活技能,男性即使不精通也應該學習。“媽媽們也應該從小給男孩子們打下一定的技能基礎,讓他們將來更好地適應家庭和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