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代課老師:
說實話確實吃力。
解說:
12歲的克哈,現在每天在家幫父母看一歲半的弟弟,他說,自己的書本已經丟掉了。記者從他的家里,撿到了一張殘留的課本頁。
阿坡克哈 美姑縣四季吉村 輟學孩子:
也可以學。不認識。
記者:
學習的習字,這個習不認識。
解說:
克哈的父親自己也沒上完小學,兩年前外出打工受傷,回來務農。
阿坡克哈父親 美姑縣四季吉村:
之前是讀到四年級了,(但是)孩子讀到四年級的時候,連自己的名字都還是不會寫。
解說:
事實上,克哈輟學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村李老師只能教到三年級,四年級需要到鄉里中心學校上。然而,那里的寄宿名額欠缺,擠不進去,如果走讀,來回三四個小時的山路也不安全。
呷鐵: 美姑縣教育局局長:
我感到壓力大,防止(學生)流失,是現在的重中之重。
解說:
新學期開始,會不會有新的孩子輟學?教育局局長最擔心,尤其是小學高年級和初中低年級,輟學的孩子最多。
記者:
額曲古學區一二三年級(輟學)人數少,到四、五、六年級的時候就一下子流失了200多人?
呷鐵局長:
對。
解說:
據了解,撤點并校政策下,當地不斷加大集中辦學,但是,大涼山山區地理特殊,有一半學校都是農村教學點,而老師也很緊缺。
記者:
招來的公辦老師到村小了,看很窮,哭著跑走了,這種狀況怎么辦?
美姑縣教育局長:
我們現在全縣接近十萬的在校生,我們老師是1578個,不到1600人,缺口大概接近600人。我覺得現在政策現在應該對,特別是邊遠的地區的教師,待遇應該提高。
主持人白巖松:
其實面對大涼山的時候,內心又有些矛盾。因為看到一組數據,在2011年年底的時候,它的經濟總量就已經突破了1000個億,在全省31個市州當中,排到了第七位。按理說這不錯啊,可是你看它另方面的數據,似乎發展得不夠平衡,它的貧困人占到了接近總人口的1/4,也就是說,大約四個人里,就有一個人依然處于貧困人口的狀況當中。這由于地理條件等等很多的因素決定。
我們透過這個情況去看剛才記者采訪的四季吉村,這個村一共603人,在6歲到18歲,也就是應該上學的總計122個。它呈現了兩個特點,第一個入學率太低,第二是輟學率高,因此它在兩端顯現出來。我們看,入學率低體現在6到7歲,已經讀書的是11個人,沒有讀的居然是26個。也就是說37個該上學的孩子里,居然有26個還沒上學;8歲到9歲里,已讀的20個人,未讀13,10到12是已讀的16個人,未讀的18個人。放到別處這其是都是一個挺糟糕的數據,但是放在這個村子里相比較,這個年齡段還算不錯了。可是到了13到18歲,輟學的人數明顯增多。還在讀書的是7個人,沒有讀書的是21個人,真是不管三七二十一。
我們可能馬上就會得出結論,這都是貧窮造成的等等。僅僅是貧窮嗎?記者在采訪當中所透露出來的一些細節,你看出來不僅僅是貧窮。我們看這樣一個數據,整個13名學生,在四季吉村有一個村小,13名學生只有一個老師,這一個老師還只能從一年級教到三年級就不能再教了。最近的鄉中心山路小學,山路歷程需要兩個小時,寄宿名額還有限,剛才記者在采訪的時候,片子中有一句孩子說的話,他說什么時候想下課了就下課,而且一個月給人家400塊錢也的確太慘了,公辦的教師是兩三千,因此他很難有積極性,也很難招到素質更高的教師,因此這僅僅是一個貧困的概念嗎?還是需要有一種傾斜或者去改變?我們繼續去觀察。
索瑪花愛心小學小品《童工風波》:
快讓我的孩子跟我說話。
包工頭:家長:你的孩子是我騙走的,是他自己愿意走的,關我什么事。
解說:
這是索瑪花愛心學校孩子們排練的小品《童工風波》,講述了幾名老師和家長尋找打工孩子的故事,扮演包工頭的伍力喜歡給村里人演小品。而在圍觀笑著的人群中,就有孩子輟學打工的家庭。伍力15歲的表姐就在廣州打工。
伍力 美姑縣索瑪花愛心學校學生:
這是她14歲的時候。
記者:
這就是出去打工的時候的照片是嗎?
伍力:
是的。
伍力的弟弟:
(我哥哥)他想去打工,我媽媽不讓他去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