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標排放,不少污水處理廠反成“污染源”
污水經過處理廠后,照說水質應該達標了。但實際情況如何?
今年3月,安徽省環保廳對淮南首創水務有限責任公司八公山污水處理廠因環境違法進行了掛牌督辦。
這座污水處理廠2008年8月建成,一直未通過竣工環保驗收。省環境監察局的相關工作人員在檢查時發現,該廠提標改造工程項目于2013年底開始實施,竟一直未辦理環評審批手續,而該廠消毒設施也并未運行,排口取樣監測結果顯示,該處理廠排水中氨氮11.4mg/L,超標0.425倍,糞大腸菌群大于24000個/L,超標23倍以上。
江蘇省環保廳發布的江蘇省國控重點污染源監督性監測超標企業名單顯示,2013年第三季度,56家超標排放企業中,污水處理廠有40家,占比高達71.43%。2013年6月,陜西省通報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專項執法檢查結果,全?。保埃导椅鬯幚韽S,現場取樣送檢結果顯示超標排污的有57家,占54%。
安徽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城市建設處調研員張敬玉說,“現有的污水處理廠超標排放項目主要是糞大腸菌、懸浮物等指標,主要的化學需氧、總磷、總氮等指標排放合格情況都較好?!睆埦从穹治稣f,“目前執行的排放標準是2006年新出臺的,對于不同水系、不同類型、不同企業、不同項目的排放都有明確的標準,但在此之前規劃建設的許多污水處理廠,未能以新標準的要求來設計、建設,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超標排放的現象?!?/p>
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污水處理廠生存困難、盈利能力弱、提標改造投入大也是造成不能達標排放的客觀原因。此外,也存在一些污水處理廠不按規范降低標準的“主觀故意”。
合肥工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汪家權表示,污水處理廠本應對污水進行集中處理,本質是環保機構和設施,但排放指標不合格卻是各地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使得一些環保設施變成了“污染源”。(采寫記者廖君、袁志國、馬姝瑞、白靖利、孫仁斌、楊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