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節日清明節即將來臨,人們懷著濃濃的思念緬懷先人、追思先祖。自古以來,清明節就有禁火、祭祖、掃墓、踏青、植樹等風俗,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卻誤將清明等同為上墳,把掃墓理解成焚燒祭品、燃放鞭炮等,由于清明時節氣溫偏高、天氣干燥,大風天氣較多,加之地面多為干枯樹枝和雜草,每年清明節前后,都會有一些地方發生用火不慎而引發的火災、火情,有人戲稱“清明節”應叫“滅火節”。還有一些祭奠方式,燒紙樓房、紙汽車甚至燒紙“二奶”;還有的以祭祖為名,大操大辦,甚至大設宴席款待親朋,以此斂財……嚴重扭曲了清明節的意義。
《論語》首篇,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慎終就是要慎重對待長輩的喪事,追遠就是要追憶去世的祖先,恭敬、虔誠,就是喪,盡其禮;祭,盡其敬。慎終追遠,才是清明節的真正意義。清明節期間,人們通過不同的方式緬懷先人、寄托哀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掃墓,這種慎終追遠,不忘先人,喚起后人對祖先的追思和敬慕的方式,應該傳承,但是我們應該以更節儉、更理性、更文明的方式表達。首先應做到文明祭掃,積極弘揚莊重、簡樸過清明的良好傳統,以節儉的方式寄托對親人的哀思,增加清明節日的禮儀性、象征性,樹立文明祭掃新風,使清明節成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融合的節日。其次做到綠色祭掃。積極樹立低碳環保的理念,倡導通過鮮花祭奠、植樹祭奠等綠色環保的祭掃形式來寄托哀思,把傳統的祭奠習俗用環保、自然的方式進行表達,做到不污染環境、不影響他人生活,共同維護優美整潔的城鄉環境,還清潔明凈于清明節。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歲時百問》中如此表達清明。清明上墳祭掃,是一種精神文明活動,更應落實在平時的行動上,如在平時做到尊老、敬老、愛老,教育后人銘記先輩的豐功偉績等。為保護清新空氣,倡導現代殯葬文化理念和文明祭祀新風尚,文明祭祀、平安祭祀,過一個健康、文明、綠色、低碳的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