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延續時間最長、生命力最強的文化現象之一,是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龍文化對中國人和中國社會影響深遠,可以說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紐帶、情感聯系的橋梁。那么,龍文化是如何在中國興起的?中國龍文化有哪些特征?從龍文化中可以看到哪些中國古代的人文精神?這些精神在當代社會還有什么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員何星亮多年從事龍文化研究,記者近日就這些問題采訪了他。
記者:我們都知道,龍具有許多動物的特征,既有足,又有爪;既有角,又有鱗;既有胡子,又有長須。龍這個形象是從哪里來的?
何星亮:關于龍的原型是什么,是很多人感興趣的問題,學術界對此也有許多爭議。由于龍的形象包含著多種動物元素,而不少人僅依據某一特征論述其起源,所以就產生了多種關于龍的原型的說法。
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龍的原型為蛇說。著名學者聞一多在上世紀40年代便探討了龍的原型,他認為,龍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態是蛇。聞一多之后,不少學者也都認為龍的原型是蛇。
還有認為龍的原型是鱷魚的說法。最早提出龍的原型為鱷魚的是中國古史專家衛聚賢。他在1934年出版的著作中便說“龍即鱷魚”。一些外國學者也認為龍是鱷魚。
此外,還有人認為龍的主干的基本形態是蛇、蜥蜴和馬,有的則認為龍是從閃電或彩虹演化而來的等。
記者:中國人為什么那么喜愛龍?龍又是怎樣演變為中國的一種重要文化現象?
何星亮:龍崇拜是怎樣產生的?是一個既有趣又復雜的問題。
從考古學和民族學資料來看,崇拜神秘動物是宗教觀念產生的基礎。龍崇拜是在蛇崇拜基礎上形成的,龍是蛇的神化。蛇是原始時期人們普遍崇拜的動物之一。人們覺得蛇既神秘又恐懼,繼而對其產生了崇拜。蛇被奉為神物之后,人們又對蛇的形體不斷進行加工創造,給蛇添上足、翼和角等,逐漸成為龍。
在中國,龍文化經歷了四個較大的發展階段:圖騰崇拜階段、神靈崇拜階段、龍神崇拜與帝王崇拜相結合的階段、印度龍崇拜與中國龍崇拜相結合的階段。
在圖騰崇拜階段,中國遠古的某些部落把龍視為圖騰,作為自己部落的祖先和標志。根據歷史文獻資料和有關傳說,龍(原形為蛇)原為伏羲氏族的圖騰,后來成為太暤部落的圖騰。太暤部落是龍圖騰崇拜最為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在神靈崇拜階段,農牧業逐漸形成,宗教信仰也得到發展,從較為單一的圖騰崇拜過渡到多神崇拜。龍圖騰崇拜也發展為龍神崇拜。人們把龍神化,奉龍為水神、虹神。
龍被神化后,又與帝王崇拜結合在一起。秦漢時期,中國大統一,要求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大神,以整合各地、各民族的信仰,龍崇拜便與帝王崇拜結合在一起。中國古代帝王把自己說成是龍神的化身或龍神之子,或把自己說成是受龍神保護的人,借助龍樹立權威,獲得人們普遍的信任和支持。這樣,龍獲得了更為顯赫的地位,對中國龍文化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是印度龍崇拜與中國龍崇拜相結合的階段。隋唐時代,佛教在中國迅速傳播,佛教中的龍王崇拜也傳入中國。在中國本土的龍崇拜中,原來只有龍神崇拜,沒有龍王崇拜,龍王崇拜是在佛教傳入后引進的。隨著佛教的傳播,龍王、龍宮、龍女等也得到迅速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