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3月1日,本報長篇通訊《生命因美麗而綻放》刊發后,引發了社會各界在新時期關于道德、誠信和信仰的思考。當傳統中國幾千年所形成的精神支柱逐漸被人們模糊、淡化,而新的價值理想又處于塑造和構建之中的時候,現代人精神上的家園和道德上的回歸顯得越來越迫切和必要。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創造了中華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跡。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意識到當代中國所面臨著的諸多挑戰、隱憂、甚至危機!今后10年對當代中國的發展至關重要,如何實現改革突圍、發展突圍、治理突圍以及文化突圍將直接決定著中國的前途和命運。一個民族要想真正實現持續的和諧、幸福和發展,還要靠內在的文化推動,要靠精神家園的維系和支撐。受社會轉型的影響,傳統中國幾千年所形成的精神支柱逐漸被模糊、淡化,而新的價值理想又處于塑造和建構之中,這就導致人們精神上出現了種種的焦慮、迷茫和不適。這不僅影響了我國整體國民素能的提升,而且日益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阻力。重構“屬我”的精神家園,迫在眉睫!
重構“屬我”的精神家園,傳承中華悠久文化的底蘊,重塑中華新文化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國度。以儒學為核心的傳統文化曾對中國傳統社會治理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儒學注重個人修養和個人境界的提升,并從培育個人修養出發而達到對家、國的治理,這一路徑選擇造就了傳統中國幾千年穩固的社會結構。儒學對外來文化的接納與改造,也使得它在傳統社會中能夠得到不斷地發展和持久的生命力。儒學曾成功地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轉化,使之成為中國本土文化的一部分。毫無疑問,傳統文化是我們巨大的精神財富,是需要后人不斷批判地繼承并發揚光大的。比如,在傳統社會中儒學教化下的淳樸民風、君子之風,等等,是當代社會極為匱乏的。傳統士大夫那種高舉遠蹈的心態、灑脫通達的境界;那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情懷和境界,在今天已經逐漸變得匱乏了。一些人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不斷地去挑戰社會的道德底線。所以我們必須努力去激活傳統文化中崇尚仁義、公而忘私的精神,加強道德行為規范的建設。在這方面,政府是大有作為的。歷史上也有許多經驗值得我們借鑒,例如科舉制選拔了一大批道德素養很高的官員,作為百姓心中的道德楷模,他們是百姓的精神寄托。官德不彰,民風難淳,我們今天的官員,一方面要以身作則,倡導好的社會風氣;另一方面又要謹慎地意識到自己的權力邊界,當心敗壞公信力。政府和官員要在傳承中華文化方面起到家長、先鋒作用,積極塑造人們向善的社會心態和文化氛圍。
此外,今天儒學對于重構當代中國的精神家園到底能有多大的作用,關鍵在于我們如何批判地吸收、繼承。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持續增長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強,國學一路受到人們的熱捧。學國學固然是好事,值得提倡,但我們同時要警惕,奠定中華民族當代復興的精神基礎并不是簡簡單單地依靠傳統文化的光復就能做到的。傳統社會正在離我們遠去,根植于傳統社會的那個精神家園也必然離我們遠去。在傳統社會精神家園離去的同時,我們一定要將中華文化中的國粹傳承下來,重構真正屬于我們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重構“屬我”的精神家園,在與西方文明兼容并包中體現中華文明價值
人類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首先是由西方發動并促成的。中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是在抵抗西方入侵的過程中被迫開啟的,并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不斷實現的。西方文明中一些真正符合人性的價值觀正在為我們所吸收,比如它們對個人權利和尊嚴的尊重,是我們傳統文化中少有的,值得我們去學習。人們真正幸福的生活,不僅僅應該體現在物質的富裕上,更應該體現在個人人格的尊嚴上。當然,營造一種良性的心態文化絕非一件易事,非一朝一夕之功。
特別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當代中國所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更多的可能是發生在中國的世界性問題、人類本身的問題。凡是人類文明中一切優秀的東西,都應該成為在當代建構“屬我”精神家園的有效資源。黑格爾曾說道:“時代的艱苦使人對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瑣屑興趣予以太大的重視,現實上很高的利益和為了這些利益而作的斗爭,曾經大大地占據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們沒有自由的心情去理會那較高的內心生活和較純潔的精神活動,以致許多較優秀的人才都為這種艱苦環境所束縛,并且部分地被犧牲在里面?!边@可謂是我們當代人精神狀況的真實寫照。重構“屬我”的精神家園,可能不僅僅是中國的事情,而應該是今天全人類的事情。正如費孝通先生概括的那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有利于世界各種文化多樣共存、取長補短,共同發展。
只有好的體制才能從根本上塑造和引導一種文化,真正建構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達到對國民性的改造。我們的文化體制建設,不能照搬西方,更不可能回到傳統中去,而只有結合我們的實際,在批判性地借鑒人類既有經驗的基礎上才有可能。二十世紀開始,斯賓格勒、湯因比等不少西方大哲就開始在反思西方文明,并在此基礎上深刻地意識到了西方文明的危機,而且很多人都把目光投向中國。而當代的中國,只有在繼承傳統文化和吸取西方文明的基礎上真正建構出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才有前途和未來。建構“屬我”的精神家園,并以此改造國民性,才能持久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
(作者單位: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